供養獨覺發願的故事,供佛不思議果報,無言的大智

2020-09-11     善知

原標題:供養獨覺發願的故事,供佛不思議果報,無言的大智

供養獨覺並發願,出生富貴證不還

從前在舍衛城裡,住著一位財富圓滿,名叫德衛峽瑪的婆羅門;他有一位關係密切的朋友,住在鄰近的德衛夏城,名叫傑日婆羅門。

傑日婆羅門的妻子名為舍利,因此他們的小孩名為「舍利子」;德衛峽瑪又稱為「能持婆羅門」,故而他的小孩名為「能持子」。舍利子和能持子從小青梅竹馬一塊兒長大,同窗共讀,互相鼓勵幫助,很快就學會基本論典,完成學業。

舍利子又進一步學習深奧的論典和辯論,到了十六歲時,就已經打敗許多的大辯論家。後來,舍利子跟隨世尊出家,成為阿羅漢,佛陀授記舍利子為智能第一。

能持子後來娶妻成家,並成為引勝國王的大臣,經常往來於宮中,做很多事。但他常常仗恃王權,對人民徵收重稅,奪取人民的財物。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觀察到教化能持子的機緣已經成熟,因而著衣持缽往能持子家走去。當時,能持子正在指揮工人擠奶,一看到舍利子從遠遠的地方走來,高興地跑上前抱住舍利子,激動異常,對舍利子說:「久違的老同窗,今日重逢,我太高興了,請您光臨寒舍,讓我好好地供養您鮮奶。」

舍利子委婉謝絕:「老同學您有這份心就夠了。我非常感謝,但您的家我是不會去的。」

「我們分別這麼久了,好不容易才見面。如果您不去,我會很難過的!您為什麼不願意到我家呢?」能持子疑惑不解地問。

舍利子說:「因為目前我們彼此的行為完全不同,你做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於禮我們可以打招呼,但去你家沒多大意義。」

「舍利子,您不要這麼說。我是個在家人,為了生活,總是會有一些不得已的事啊,否則,生活怎麼過得下去呢?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與親戚朋友,都靠我維持他們的生活。為了依靠國王,還得護持土地神、天神,供養沙門、婆羅門,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倘若如法行事,那怎麼行呢?」能持子解釋自己的行為。

舍利子告訴他:「既然這樣,我問你一個問題,能否好好回答我?」

「可以,我一定好好回答。」

「你剛才說你是為了父母、妻小、親朋等而不得不做壞事,那麼假如你還沒來得及懺悔便死了,隨業墮入地獄,閻羅王以各種兵器擊打殘害你,你非常難忍,你祈求他不要打殺你,因為你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才造業的。請問閻羅王會不會原諒你?」

「舍利子,閻羅王肯定是不會饒我的,只有自作自受。」

「我再問你,一個人為贍養父母去做正當合理的事,自己與父母都能得到很大的安樂,自己也積累很多的資糧。如果這樣,父母是否很高興?」

「那當然。」

「如果你為妻子親眷等造惡業,隨惡業而墮惡趣,閻羅君會不會因為這是為別人造業而不打你、懲罰你?」

「那絕對不會放過我的。」

「如果你為了他們如理如法地行持,他們也會善待你,這個沒有什麼疑義吧?」

「確實沒有什麼疑義。」

「所以,人享受生活不一定要造作惡業啊!」

通過舍利子一步一步地點化,終於使能持子清醒過來,他生起很大的後悔心,忍不住大哭了起來,邊哭邊用衣服揩著淚水,對舍利子懺悔說:「舍利子,我以前的行為確實不如法。加上最近又娶了個小老婆,為了滿足她的物慾需求,為此也做出很多的壞事。現在,我願意把她送回娘家,在您面前受持五戒。」於是,舍利子慈悲攝受他,為他授了五戒,圓滿後,舍利子就回去了。

過了很久,舍利子安住在南印度的森林中,遇到剛從王舍城來的比丘,經詢問這位比丘後,知道能持子對佛陀與正法仍具有很大的信心與歡喜心,但目前得了嚴重的疾病,命在旦夕,因此連夜趕往王舍城。

能持子重病臥床,看見尊者親臨探病,非常歡喜,想要勉力起身卻是力不從心。舍利子連忙搖手示意他不用起來,並且輕聲細語地親切詢問:「老同學,病有沒有好轉一些?……」

能持子有氣無力地說:「舍利子!我已經不行了,從早痛到晚。」歇了一會又說:「我的頭痛得仿佛要炸開,我的肚子痛得比屠夫把牛的內臟全掏出來再塞回去還痛,我渾身滾燙,就像在烈火里燒烤一樣,病情沒有半點好轉的跡象。看來是活不久了。」

舍利子對他說:「能持子,我問你,你好好地回答我。你覺得地獄與餓鬼哪個好呢?」

「餓鬼好一點。」

「餓鬼與傍生呢?」

「傍生好一點。」舍利子繼續發問,如此依次問到欲界的最後梵天。

能持子說:「生在梵天是最好的。」

舍利子說:「如果你覺得梵天的果位最好,那就好好聽我傳授給你四無量心的教言,你好好作觀,絕對能轉生天界。」傳完教言後,舍利子就回去了。

此時,世尊觀知舍利子沒有對他傳究竟的法,只能升天,不能得聖果,因而在舍利子離開後,立即以神通力顯現在能持子面前。能持子見到世尊,便生起無比的歡喜心,於是佛陀為他傳授相應的法要,能持子當場證得不還果。接著,佛陀又顯示神變,比舍利子先回到住處,坐在那裡等舍利子。

世尊問:「舍利子,你去哪兒了?」

「世尊!我去給能持子傳法。」

「你傳的法不究竟,在你走後,我又為他傳法,他證得不還果。」

舍利子讚嘆:「善哉!善哉!如來神變無比,如來度眾無邊!」

那時,比丘們請問世尊:「世尊!能持子是什麼因緣生在富貴之家,後又對佛生歡喜心呢?請世尊為我們開示。」

世尊說:「這是由於他前世願力的緣故。很久以前,在龍天國王治理無爭城的時候,國家太平,人民無爭。但國王手下有位大臣,經常仗恃王權,暴取賦稅,揮霍浪費,生活享樂。

當時,有位窮人見了,覺得應修一些善法。後來他遇到一位獨覺,便盡力供養,供養圓滿後,獨覺示現神變飛走了。他觀想自己在獨覺面前恭敬頂禮發願:

『以今天供養獨覺的善根,願我將來能生在富貴之家,像國王手下的大臣那樣,依仗王權,享受美好的生活。』

比丘們,你們是怎麼想的呢?當時的窮人就是現在的能持子。

另外,在人壽兩萬歲迦葉佛出世的時候,有一個人皈依佛門,受了居士戒,臨終時發願:

『希望在釋迦佛出世的時候,我能令佛歡喜,證得聖果。』

當時的居士就是能持子,因為這兩世的願力皆已成熟,所以今世他先作大臣,仗恃王權,暴取豪奪人民的賦稅,奢侈享樂;後來再遇佛,生歡喜心,得證不還果。」

供佛的不思議果報

佛陀時代,有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生活貧苦,因此想學習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遠離饑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們商量:「我們五位兄弟年紀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過日子,總不是辦法!不如專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禪定,就能夠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無垢」、老三「喬梵波提」及老四「蘇馱夷」,聽到老大這麼說,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么「弗那」遲疑了一會,心想:「跟著兄長們修苦行也有許多年了,仍無法解答自己對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許能找到生命的真義。」於是他說:「兄長們,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們有任何需要,我也好護持你們。」

兄長們也不勉強弟弟,隔天一早就出發上山了。弗那則照常耕種著家中惟一的一畝貧瘠田地。晨風徐徐中,突然,遠遠地走來一群托缽僧侶,仿佛破曉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為首的僧眾,散發著無比的祥光瑞氣,莊嚴相好的儀表,令他久久不舍移開目光。

原來這位正是久聞已福慧圓滿的佛陀,來到此地托缽!弗那喜不自勝地飛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飯滿缽地虔誠供養世尊。之後,弗那繼續他一天的耕種,直到太陽下山。

隔天,當弗那踏出家門,準備下田時,赫然發現,田裡原本乾枯的稻禾,竟然變成一株株金黃色的稻禾,散發出一片柔和金黃的光芒!而且長得又高又壯,長達數尺,結實纍纍。

一陣歡呼跳躍後,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黃金稻禾,衝到最熱鬧的市集去,讓大家瞧瞧這麼不思議的稻子。當然,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搶購一空。於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許多到市集賣,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稻子割下來之後,竟然很快又生長出來。於是,這小小的一畝田,竟然怎麼也採收不盡。

消息傳出以後,甚至連國王都帶著大臣們親自下田來采割這神奇的黃金稻子,所有城裡的人們也都好奇地來采割弗那的稻子,同樣地都采割不盡。當然,弗那很快地便成為全國最富有的人。數月後,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長們,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過著貧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來看這可憐的弟弟。發現弟弟在短短數月中,竟然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富人家,驚訝地久久說不出話來。弗那請他們坐下後,便歡喜地說起供養佛陀一缽飯的事。

耶奢等聽完後,歡喜踴躍地向弟弟說:「原來供養佛陀有這麼殊勝的福報,那麼,請弟弟也幫我們做一些歡喜團,讓我們四人各拿一歡喜團去供養佛陀。我們不求聽聞佛法,或是得到解脫,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罷了!」

弗那很快地就準備好精緻的歡喜團,讓四位兄長帶到佛陀所駐錫的精舍。見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將歡喜團,放入佛陀的缽中,佛陀向他開示:「諸行無常。」接著老二也把歡喜團放到佛陀的石缽中,佛陀告訴他:「是生滅法。」老三恭敬供養時,則聽到:「生滅滅已。」最後老四將歡喜團供養後,聽到佛陀說:「寂滅為樂!」

雖然他們一時並沒有悟到佛陀所說的道理,但是布施之後,都感到滿心的清凈法喜。當他們回到家裡,便興奮地討論起每個人所聽到的法語,這才發現,原來四句話連起來便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偈子。

帶著恭敬供養後的清凈心,他們靜坐下來,各自思惟著偈語的道理,很快地就證到阿那含果。感恩之餘,他們才體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滅的快樂,天福享完,仍要墮落受苦。於是,他們一起來到佛所,請求剃度出家,繼續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證到阿羅漢果,永出三界生死輪迴之苦,進入聖道。

無言的大智

惠能做了弘忍的接班人,神秀很不服氣,一天,他對得意弟子志誠說:「你聰明足智,我派你到曹溪去聽惠能講法,看看他到底哪兒比我高明。不過你不要讓惠能知道是我派你去的。」 志誠欣然受命,翻山越嶺半個多月,終於到了曹溪。他不通報來處,坐下就聽惠能講授佛法。 志誠不聽則已,一聽頓時感到心明神悟,肅然起敬,向惠能施禮,說:「我從神秀法師那兒來,在神秀法師那裡聽不明白的法理,經您一點撥,就開悟了。」

惠能聽後說:「原來你是個探子啊。」 志誠說:「未說時是,說了即不是。」我既然說出來了,就無所謂探子不探子了。

禪宗認為真理、智慧也—樣,是不可言傳的,佛的真正智慧在每個人的自心中,智慧是不能、也不必用語言來表達的,「不立文字」成了「禪」的一種境界。「無言之智」向來被古今中外的智者所推崇。

據說,釋迦牟尼涅槃六百年後,有個六十歲的人皈依佛教,這人就是脅比丘。他能言善辯,使不信佛的馬鳴憤憤不平,因為馬鳴那時很有辯才,自許能破—切言論。 —天,馬鳴帶著弟子去見脅比丘,說:「一切言論都可被擊破,要是我駁不倒你的淪議,我甘願斬頭謝罪。」 脅比丘聽了,一聲不吭。

馬鳴見狀說:「原來你徒有虛名啊。」就帶著眾弟子洋洋得意地離去。走到半路上,馬鳴猛然有所醒悟,說:「糟糕,脅比丘比我聰明多了,我已經輸給了他。」 弟子們大惑不解,問為什麼這麼說。

馬鳴說:「我主張一切語言都可被擊破,這不明擺著告訴人家,我說的一切言論同樣是可被擊破的嗎?脅比丘一聲不吭,反而讓我無從下手辯駁他,輸的是我而不是他啊!我該回到他那裡,斬首謝罪。」

不過,脅比丘並沒有要馬鳴的頭,而是讓他剃髮出家入佛門。 「無言之智」同樣體現在維摩詰身上。在《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文殊師利帶領許多菩薩去探望生病的維摩居士。他們對入不二法門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最後文殊菩薩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離諸問答,是為人不二法門。」說畢又問維摩:「居士,我們大家都談了各自的見解,請問您對此有何高見?」這時,一向「辯才無滯」的維摩詰卻「默然無聲」,不發—語。文殊見狀,讚嘆說:「您不用語言文字,才是真正懂得什麼是入不二法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AV4enQBd8y1i3sJUt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