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撤出俄羅斯的企業數量:日本說說而已,G7卻當真了

2022-07-20     戲說金融

原標題:各國撤出俄羅斯的企業數量:日本說說而已,G7卻當真了

今年2月24日,普京一聲令下,烏克蘭大地上濃煙滾滾,刀光劍影,炮火連天。

這個時候,歐美為首的一些國家開始打著「正義」的旗號紛紛啟動了對俄羅斯所謂的經濟ZC。在各種大棒之下,這些國家的不少跨國企業先後作出了撤離俄羅斯的決定。

撤出的原因大概有幾種:

1、選擇站隊,表明自己的立場,也給自己戴上「正義」的帽子;

2、擔心不撤離的話,其他歐美日韓澳區域的業務會受到影響;

3、目前的狀態下,俄羅斯的生意確實不好做,國際結算、遠洋物流什麼的都受限,還有可能因為是某國企業而受到俄羅斯消費者的排斥。

4、害怕成為「資產凍結」相互傷害中的犧牲品。

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的企業都選擇了撤退,也並不是歐美國家的所有企業都決定了離開。那麼,從2022年2月24日開始到7月19日,各國到底有多少企業撤離了俄羅斯?這些企業都屬於什麼行業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張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發布的統計圖表:

這張圖表中每一個帶顏色的小圓點代表一家撤離俄羅斯的企業,不同顏色表示不同行業:紅色代表工業、深紫色代表信息技術業、黃色代表非必須消費品行業、橙色代表消費必需品行業、藍色代表金融業、棕色代表原材料生產業、淺紫色代表通信服務業、綠色代表非政府組織、紫紅色代表能源業、灰色代表其他行業。

從該圖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共有29個國家的企業撤離了俄羅斯,它們共撤離的企業合計310家。

排名前三的是美國、英國和德國。

美國一共有119家企業停止了俄羅斯市場的業務,占在俄羅斯的美國企業總數(410家)的29%。其中工業企業36家、信息技術類企業22家、金融企業16家、非必須消費品企業13家、通訊服務類企業11家、原材料生產企業6家、非政府組織5家、其他類型企業4家、消費必需品和能源企業各2家。這些企業中有像麥當勞、IBM、百事可樂、耐克等知名的跨國企業。

英國一共有43家企業撤離了俄羅斯,占該國在俄羅斯的企業總數(89家)的48%。其中工業企業16家,消費必需品企業12家,金融和通訊服務企業各3家,信息技術、能源和企業類型企業各2家,非必需消費品企業、材料生產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各1家。

德國選擇離開俄羅斯的企業有22家,占德在俄企業總數(105家)的21%。其中工業企業6家、非消費必需品企業5家、消費必需品企業4家、其他類型企業3家、信息技術企業2家、金融和通訊服務企業各1家。

接下來排在第4-29名的國家分別是:

芬蘭21家

波蘭17家

瑞士14家

荷蘭和法國各10家

愛爾蘭7家

丹麥6家

加拿大、盧森堡、挪威各5家

澳大利亞4家

日本、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各3家

義大利和印度各2家

白俄羅斯、巴拿馬、捷克、紐西蘭、冰島、斯洛伐克、葡萄牙、比利時和奧地利各1家。

這裡挑幾個重點說一下。

首先是德國,這個國家因為和俄羅斯有著特殊關係,所以它們在俄羅斯有非常多深度合作的項目,特別是能源項目。這次德國一開始還有些唯唯諾諾,但是隨著起鬨和道德綁架的聲音越來越高以後,德國人開始成為急先鋒,他們的企業也在加速撤離俄羅斯,剩下的大多是和北溪項目有關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投入了太多,希望在塵埃落定之前能有峰迴路轉的局面,不然將面臨極大虧損。

接著是印度和白俄羅斯。大夥可能也非常奇怪,從各種信息源來看,這兩個國家都是俄羅斯鐵打的貿易夥伴。印度的能源和武器進口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俄羅斯,特別是3月份各種ZC壓力下,印度更是加大了俄羅斯能源的進口,甚至不惜因此在公眾場合懟美國。但不知道為什麼,還是有一家印度的材料生產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撤離了俄羅斯。

白俄羅斯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和俄羅斯一直都是穿一條褲子的,不僅僅是經濟貿易,而是方方面面都緊密聯繫。這次撤離大潮中,竟然還是出現了一家白俄羅斯非必需消費品企業的身影,著實令人費解。

再接著就是盧森堡,這個國家的奇特之處並不是在於其企業選擇了撤離,而是其撤離的企業竟然高達5家。要知道,這只是個面積僅僅相當於我國一個小縣城,人口不足70萬的歐洲小國,它們竟然擁有這麼多跨國企業。而且,這次撤離的5家企業中,三家是工業企業,兩家是材料生產企業,沒有一家是該國最著名的金融業企業。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0萬美元,常年位居全球前三,不是沒有理由的。

最後說說日本。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加拿大同屬G7國家,毫無疑問,這個集團在本次ZC俄羅斯中表現得最為激進,叫喊聲也最大。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都用實際行動履行了它們一起開會時信誓旦旦的「諾言」,撤離俄羅斯的企業都不少於10家,而且占比都在15%以上。

加拿大嘛,人口不多,跨國企業也不算多,在俄羅斯的企業就更少了(一共15家),所以有5家企業選擇撤離,已經占據了其總數的1/3,算是對盟友「仁至義盡」了。義大利同樣如此,雖然只撤離了2家,但這個國家在俄羅斯的企業一共也就18家,比例上看還過得去。

倒是日本,在一個月前耶魯大學公布的數據中,日本撤離的企業有4家,但是後來有一家又反悔了,於是現在真正決定撤離的企業只有3家。要知道,目前日本在俄羅斯開展業務的企業一共有168家,也就是說,僅僅只有1.8%的企業選擇了撤離。按照耶魯大學在統計報告分析中的說法,日本企業非常謹慎,它們並沒有跟風選擇一刀兩斷,而是耍了個小心思,宣布暫停俄羅斯業務。

從商業的角度上看,日本企業這樣的決定還是挺「聰明」的,因為這次風浪中,如果選擇了徹底撤離俄羅斯,那就相當於永久放棄這一市場,畢竟特殊時期梁子結下了,以後想再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日企的這種敷衍性行動,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算是耍了G7一道——日本只是說說而已,歐美6國卻當真了。

本次風浪中,選擇撤離或暫停俄羅斯業務的知名企業除了前面說的幾家美企外,還有阿迪達斯、加拿大鵝、優衣庫、H&M、宜家、雀巢、奇巧、英國石油、埃克森美孚、殼牌、花旗、高盛、摩根、Visa、瑪氏、嘉士伯、喜力、漢堡王、星巴克、百勝餐飲、蘋果、索尼、迪士尼、微軟、英特爾、LG、希爾頓、諾基亞、優步、西門子、日立等等。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9115cc41509bdf572b78bc1b75dde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