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0萬億「北水南調」工程,為何失敗了?

2023-08-11     正解局

原標題:印度10萬億「北水南調」工程,為何失敗了?

「內河聯網計劃」和諸多邦的利益息息相關,如何對他們進行利益分配是個很大的難題。

正解局出品

中國的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呈現南多北少、西多東少的局面,於是有了「南水北調」計劃,並已成功實施了多期工程。

與中國類似,印度也有大規模水資源調度計劃,只不過是「北水南調」。

這個10萬億元的超級工程,進展得如何?

印度「北水南調」的正式名稱叫,內河聯網計劃。

印度的水資源和中國一樣,分布嚴重不均衡,北部的恆河平原因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大量水汽,形成降雨,年均降水量普遍在1000毫米以上,達到2000毫米的地方也比比皆是,水資源充足。

其中東北部的乞拉朋齊曾在1960年8月至1961年7月測得降雨量2.64萬毫米,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被稱為「世界雨極」。

但在南方的德干高原上,因高度不夠,能攔截的水汽就很有限,年降水量普遍在500-800毫米之間。

再加之靠近赤道,蒸發量很大,水資源嚴重不足,以至於南方地區經常面臨水資源困境。

印度主要水系年徑流量和可利用水量(單位:億m³)

比如2019年,位於泰米爾納德邦首府、人口1000多萬的印度第四大城市金奈,就爆發了一場水資源危機。

當時由於連續幾個月不下雨水,欽奈周邊的四個主要水庫都宣告枯竭,整個城市只能打水井,可即使這樣,也無濟於事,因為地下水本來就不多。

市政府只能從外地調水,通過儲水車運送到城市中,居民們每天被迫花幾個小時排隊,地鐵不得不關閉了空調。

水資源矛盾還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不少衝突,一名男子甚至在衝突中喪生。

印度政府並非不知道水資源分布不均帶來的問題。

早在1980年,印度政府就提出了「內河聯網計劃」,希望通過1.3萬公里的引水水渠、上百座水庫和30座大壩,形成一個綜合工程,實現印度內部河流的聯網。

印度「內河聯網計劃」

計劃完成後,北方豐富的水資源將被輸送到缺水的南方和西部的拉賈斯坦邦,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地方的缺水問題。

同時在南方,「內河聯網計劃」可以促進水資源的合理調配,因為南方也不是全部區域降水都少,總有一些區域降水量比較高,如果全部從北方調水,成本未免太高,能有一部分水資源從本區域調集的話,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這個計劃的前景無疑是可觀的,卻進展緩慢。

除了南部的波拉瓦蘭-克里希納和北部的肯-貝德瓦1期兩個工程完工外,其餘規劃都停留在了紙面上。

中國的「南水北調」雖然成功了,但筆者還是曾多次見到反對意見或者陰陽怪氣的言論。

歸根結底,水資源的調配從來就不只是個工程問題,而是利益分配問題。

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的人,都希望自身利益多多益善,沒有誰希望把利益拱手相讓,印度人也不例外。

印度北方水資源雖然多,但人口也比南方多,光是北方邦一個邦,就有兩億人口之多,比中國人口最大省廣東還要多7000萬。

總體上看,北方人口占印度人口總量的超過一半。

印度各邦人口

人口多,必然用水需求量就大,也就不願意把水資源讓給南方和西部,何況北方城市也時不時地發生水資源危機。

比如首都新德里在2022年夏天,就因持續高溫和降雨稀少,導致水庫枯竭,用水嚴重不足,不得不用水車從外地採運。

當北方自身水資源都不夠用時,又有多少動力去實施「內河聯網計劃」,將水資源輸送到南方呢?

第二個問題是投入成本。

2001年,印度中央對「內河聯網計劃」的成本預估為1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900億元人民幣),這還僅僅是直接費用,考慮到間接費用,起碼得翻一番。

當年印度的年財政收入不到500億美元,全年GDP不過4854億美元,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到了2022年,印度GDP雖然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內河聯網計劃」的成本也由於各種因素而水漲船高,按照印度官方估算,大約需要110萬億盧比,摺合人民幣大約10萬億,摺合美元大約1.5萬億。

2022年印度GDP為3.39萬億美元,1.5萬億美元大約占44%,總體成本顯然還是太高。

印度歷年GDP

此外,「內河聯網計劃」還涉及到外交問題。

因為南亞的許多河流並不僅僅流經一個國家,而是同時流經多個國家,一條河流很可能上游是印度,下游在另一個國家。

自然而然,「內河聯網計劃」會遭到周邊國家的反對,這其中,孟加拉國的反對尤為激烈。

比如在2009年時,印度計劃在伯格拉河上游修建一座水壩,這座大壩正是「內河聯網計劃」的一部分,由於孟加拉國在伯格拉河的下游,如果大壩建成,上游來水就會被印度攔截大部分。

孟加拉國也是個用水量緊張的國度,所以強烈反對該計劃,該國反對黨還用此事攻擊執政黨,認為對印度不夠強硬。

關於孟加拉國抗議印度上游修壩的新聞 圖源:新浪網

外交上,孟加拉國對於印度相當重要,許多印度企業會將孟加拉國作為首選的出口市場,為了一座大壩而和孟加拉國鬧翻,實在是犯不著。

同時,生態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

由於伯格拉河大壩會淹沒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因而遭到了當地人的強烈反對,正好曼尼普爾邦又一直有要求獨立的呼聲,因而生態問題很快變成了政治問題,不少當地人認為,這是印度政府的故意迫害。

在這一系列複雜因素的影響下,這座大壩最終沒有修建。

「內河聯網計劃」未來勢必會重啟,畢竟印度薄弱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為阻礙經濟騰飛的頑疾,而水資源設施正是基礎設施的關鍵一環。

隨著印度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力問題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緩解,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更一直是「內河聯網計劃」的支持者,莫迪上台後,多次想要重啟該計劃。

然而,重啟計劃並沒有那麼簡單,「內河聯網計劃」涉及到的利益因素實在太多。

不僅僅是南北水資源的分配,還有最敏感的土地問題。

無論修大壩,還是建大量水渠或者水庫,都會涉及到大量的征地,而印度土地目前仍然是私有的。

莫迪在剛上台時,就試圖推動土地改革,讓土地徵收變得容易,為此制定了《土地徵收法修正條例》,但連續三次被否決。

沒有便捷的征地程序,基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就會被無限抬高,面對地主的漫天要價,基建是很難落實多少的。

「內河聯網計劃」還會牽涉到農民群體的利益,而農民恰恰是莫迪最大的反對者。

2021年莫迪力推的農業改革,大大得罪了他們,引發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農民群體遊行抗議,並持續了數月。

2021年印度農民聚集抗議農業改革

而且,「內河聯網計劃」和諸多邦的利益息息相關,如何對他們進行利益分配,是個很大的難題。

由於印度各個邦的權力很大,可以不聽聯邦號令,所以一旦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或者其中某個官員的利益,改革就很容易被堵死。

這一切,都不是多一點錢就可以搞定的。

可以說,中國能搞定「南水北調」,看似是後來人的執行力,實則是前人給我們打好了基礎,出廠時就設置了一套良好的作業系統。

印度的底層架構極度不完善,在沒有完善底層架構的前提下,就試圖進行「內河聯網計劃」之類的大規模基建活動,是不太現實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05c528d3dcf35f05eea09e9b2bab0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