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高端局之戰!中國為何能打破歐美104年的壟斷?

2024-08-10     正解局

巴黎奧運會,即將結束。

本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接連取得新突破。

在射擊男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盛李豪以252.2環的成績贏得金牌,打破奧運會紀錄。

在游泳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決賽中,中國隊奪得金牌。

在拳擊女子54公斤級決賽中,常園為中國女子拳擊實現突破,獲得首枚奧運會金牌。

在女子七人制橄欖球的排位賽上,中國隊創造該項目奧運歷史最佳戰績第六名。

在網球女子單打比賽中,鄭欽文奪得中國網球歷史上首枚奧運會金牌。

在舉重女子49公斤級比賽中,侯志慧成功衛冕,刷新了此前由她自己創造的奧運會紀錄。

……

一項項新突破,令人振奮。

正解局認為,分量最重的,還是游泳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和網球女子單打兩枚金牌。

這是兩場高端局。

言其高端,倒不是說奧運比賽項目有高端、低端之分,而是這兩項比賽長期被歐美壟斷。

游泳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項目,中國隊打破美國長達40年的壟斷。

網球女子單打項目,鄭欽文歐美長達104年的壟斷。

中國憑的是什麼?

體育競技,一般取決於三大因素:運動普及率、人才選拔機制、日常訓練。

中國能取得新突破,也正是因為這三大因素髮生了改變。

一是運動普及率進化。

據國際網球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全球網球報告》,2021年全球參與網球運動的人口有8718萬人,我國以1992萬人成為全球網球參與人數排名第二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占全球總網球人口的22.9%。

2021年全球參與網球運動的人口占比

在2010年,我國網球愛好者只有1200萬。

對比已開發國家,網球在我國仍然屬於少數群體的運動,但發展非常迅速。

我國的游泳運動參與人數沒有詳細的數據。

不過,游泳愛好者的群體肯定也在增加。

每到暑假,大批的中小學生在學習游泳,很多大學還將游泳定為必修課。

游泳場館的數據,能夠側面反映了我國游泳群體的增長。

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23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游泳場地4.02萬個,比2019年增加了1.23萬個。

2019年、2022年、2023年全國游泳場地數量

運動普及率高,意味著參與運動的國民多,增加了出現優秀運動員的可能性。

我國人口眾多,不乏運動天才,關鍵是要選拔出來。

這就不得不提我國的「舉國體制」。

所謂的「舉國體制」,就是集最有效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動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

「舉國體制」為我國在國際體育競賽中爭金奪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管理模式也暴露了缺陷與弊端。

一方面,「舉國體制」按行政區域統管,某些區域有地方保護主義,阻礙人才流動。

為此,我國游泳隊常設「大國家隊」,即在國家隊基礎上,組建國家二隊,集合全國最優秀的運動員,國家隊和二隊間有了上下的「通道」,讓頂尖游泳人才的產生不斷檔。

像葉詩文、李昀琦這些頂尖運動員,都是集訓中直接提拔上來的。

中國游泳隊

另一方面,「舉國體制」財政經費有限,無法滿足個人項目的需求。

最典型的就是網球。

曾有統計,在2003年,如果一個球員在一個賽季要打25周比賽,差旅等費用需要10萬美元,這已經超過了當時網管中心一年的經費。

此外,網球是高投入高回報的項目,運動員與培養單位在獎金分配上也容易產生分歧。

為此,「舉國體制」進化成「混合制」,採用國際通行的職業化模式,給予網球運動員充分的自主權。

就拿鄭欽文來說,湖北省和武漢市體育局「聯合培養」,給予鄭欽文資助,以保證她整個團隊的正常運轉。

鄭欽文奪冠站上領獎台

與此同時,鄭欽文也有自己的團隊,預計投入超過2000萬。

可見,固守「舉國體制」,是無法培養出鄭欽文。

「大國家隊」與「混合制」,代表了「舉國體制」的兩種不同進化方向。

前者是收,儘可能吸納更多的優秀運動員;後者是放,給予運動員更多的自主權。

最終的目的都是,調整培養機制,適應時代與比賽的變化。

現代競技,僅靠吃苦沒用,還要講究技巧與科技。

我國體育訓練進化的兩大方向,分別是國際化與科技化。

國際化,就是聘請海外教練,赴海外訓練。

早在2007年,我國游泳運動員劉子歌和張琳就開了海外訓練的先河。

有了成功的經驗,國家隊的隊員分批次來到澳洲,在丹尼斯的游泳俱樂部備戰大賽。

鄭欽文的團隊由教練、體能師、康復師、母親(負責生活)、經紀人五人組成。

其中,最為關鍵的教練位置,就是一位來自西班牙的網球教練。

在成長過程中,鄭欽文也長期在美國的網球學校進行訓練,接受專業化、國際化的訓練。

鄭欽文與其教練里巴(左)

國際化訓練的好處是,除了能夠接受更為先進的訓練方法外,還能夠「祛魅」。

簡單來說,就是「知己知彼」,了解海外競爭對手的訓練方法和環境,打消怯戰心理,增加了經驗和自信。

科技化,指的是利用高科技輔助訓練。

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國家隊的訓練中已經很普遍了。

像游泳這種速度與技術的競技,一些微小動作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為了更好地獲取運動員的運動信息,有效辨識關節間轉動這樣微小的變化,我國游泳國家隊用上了航天慣性技術和風洞技術。

航天慣性技術的慣導分系統、定位與測速分系統、視頻採集分系統和數據綜合分析系統,能夠精準捕捉運動員的每一個動作細節,輸出精確的三維姿態數據,對運動員姿態、呼吸、劃頻、劃幅等技術的精細量化評估為運動員提供了優化動作、維持優勢並精進技術的強大工具。

風洞試驗

風洞技術通過模擬游泳過程中所受流場,開展典型游泳速度下不同技術動作姿態和阻力的測試,幫助游泳運動員們更加科學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技術,優化動作。

不斷進化的訓練理念與技術,順應了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潮流,幫助運動員更快地成長。

體育強,則中國強。

曾幾何時,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我們期望以更多的金牌證明國強。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強,則體育強。

國家強、國運盛,推動了中國體育越來越強。

這種強,還體現在運動員的心態上。

與之前相比,這一代的運動員明顯更加自信了。

鄭欽文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國外球迷稱其為Queen Wen(文女王),她自信的說道:

我真的感覺到自己突破了極限,所以說「Queen Wen」這個詞,我實至名歸。

拿下網球女子單打冠軍,打破歐美長達104年的壟斷,鄭欽文就是女王,確實實至名歸。

潘展樂小時候接受採訪,被問到有什麼目標,他自信的回答:

比孫楊快就夠了。

潘展樂小時候接受記者採訪

打破美國長達40年的壟斷,46秒40破世界紀錄,潘展樂確實比孫楊快,他做到了。

全紅嬋接受記者採訪,被問到,「馬上要18歲了,會不會換一種風格?」

她自信地答道:

我做我自己就好了,不會因為年齡改變自己。

跳水女子10米台決賽中,全紅嬋以90分的滿分奪得冠軍,她有資格做自己。

這種堅實自信的底色,來自自身的拼搏,更來自祖國的強大。

自信,才能從容。

女子三米板決賽,中國選手陳藝文、昌雅妮摘得金牌、銅牌,澳大利亞選手基尼獲得銀牌

我們可以以平常心看待奧運成績,享受比賽。

不需要拿奧運成績來證明國家強大,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dac482d1afbefbcca04466ee42c3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