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卷你們的文旅局長了:潑天富貴哪有那麼容易

2024-01-17     正解局

原標題:別再卷你們的文旅局長了:潑天富貴哪有那麼容易

今年的這個冬天,哈爾濱實在是太「熱」了。

上周末,和幾個朋友小聚,席間就聽朋友家小孩(上小學三年級)說,他們班上已經有3/4的同學計劃今年寒假去哈爾濱了。

先前,一直有讀者在後台留言,讓我分析分析哈爾濱這波潑天富貴。

我一直沒寫,因為我知道哈爾濱火起來,有不少機緣。很多文章都細細地分析過了,也不多我一篇文章。

不過呢,最近又多出一波帖子,很多網友喊話自己家文旅局長加油,希望把自家城市的旅遊也搞火起來。

今天,兩個話題正好放在一起簡單聊聊。

核心觀點是三句話,都寫在小標題里了。

首先,要說明下,我不是來潑涼水的。

不管是去年夏天時爆火的淄博,還是這個冬天火熱的哈爾濱,對於當地絕對是大好事。

可是,這樣的成功可以有千百種經驗總結,但卻很難複製。

為什麼這麼說?

這裡我提兩句話、兩組數據、兩個事實。

其一,沒有一個頂級城市是靠旅遊搞起來的。

我拉了下數據,就是下面這張表。

表里的城市是目前的萬億城市,這25個城市可以說是中國的「頭部」城市。

由於這幾年疫情等因素會影響旅遊業,所以,我查了2019年這些城市的GDP和旅遊業總收入,計算了旅遊業總收入占GDP的比重。

其中,天津的數據沒找到,不過,一個城市的數據不會影響總體規律。

總體來看,這些城市旅遊業占GDP的平均比重不到17.1%,一線城市裡,深圳的占比只有6.35%。

在這些城市裡,占比最高的是西安的33.75%,接下來是成都的27.41%、杭州的26.05%。

其二,相對應地,如果倚重旅遊,就很難把城市做到TOP級。

TOP級城市,我們還是簡化為萬億級城市(這個不一定百分百合理,但是標準明確)。

這裡,我找到了一張表。

介面新聞製作的「2021年中國旅遊業最發達城市」,列舉了50個城市。

大家不要介意是2021年的數據,因為都能反映基本規律。

這裡有一個統計,也叫「旅遊業收入占GDP比例」,其中還有個排名,也就是我用藍色方框標註出來的。

來源:介面新聞 上下滑動即可查看

排名第1的是湖南張家界,第2是雲南麗江,第3是江西上饒,第4是海南三亞,第5是廣西桂林,第6是江西九江,第7是四川樂山,第8是浙江湖州,第9是貴州貴陽,第10是雲南昆明。

這些城市裡除了昆明2021年的GDP有七千多億,大部分城市當時的GDP在兩三千億或者三四千億。

甚至還有GDP不足千億的城市(張家界、麗江、三亞)。

這說明什麼問題?

如果只靠旅遊業,很難把GDP做到萬億級別。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質疑我是不是否認旅遊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然不是。

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產業拉動經濟增長都有「天花板效應」。

上面分析的僅僅是旅遊業的總收入。

在經濟發展的核算中,還有一個概念: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

這個能夠直接體現旅遊業對經濟發展(GDP)的貢獻。

就全國來說,在2019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是4.56%。2022年,因為疫情,這個數據是3.71%。

2013-2022年全球旅遊總收入相當於GDP的比例

要重視旅遊業,但不能把城市發展都押注在旅遊上。

這裡我想引用黃奇帆的一個觀點。

服務業可以分為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

像餐飲、零售之類的產業就是典型的生活性服務業,當然旅遊也是生活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則有通用航空、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種類。

服務業現在整體上已經占到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黃奇帆認為,現在我們的短板不在於服務業不夠發達,而是我們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

根據他的說法,在中國的服務業中,生活性服務業占80%左右,生產性服務業占20%左右。

但美國幾乎是顛倒過來,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在65%-70%,歐洲這個數據是50%。

所以,我們一直在說西方製造業空心化,但他們為什麼在全球產業鏈上仍然占據高端位置?

就是這個原因。

將近5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掉進坑裡的巴西:丟掉實體經濟,到底有多可怕?》,其實談過這個問題。

巴西的服務業為什麼能比德國還發達?

就是因為他們沒能在製造業上實現突破,最後選擇發展消費型經濟,推動第三產業擴張。

半年前,淄博火的時候,很多地方派了高規格的考察團去學習取經,網上流傳出來的一些考察報告寫得也很漂亮。

甚至,還有專題研討會。

但到今天,又有哪個城市說自己做到了淄博的程度?

大藝術家安迪·沃霍爾50多年前就預言,「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時間。」

一座城市,終究也會有「一夜出圈」的機會。

但,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目前,大形勢很複雜。

正是這樣,所有的城市管理者都應該明白,什麼是錦上添花,什麼才是雪中送炭。

很多人不喜歡網紅,但如果所有城市都想去當網紅城市,又會是什麼後果?

現在,我們更需要的是項目、資本、科技突破。

知易行難。

只要有實務經驗的朋友,就能有真切的感受:一個產業項目落地有多難,搞好營商環境有多難。

當年有城市就流傳一個說法:市長要敢於給客商端洗腳水。

越是難的時候,越是要向難而行,真真正正地增強城市經濟的「硬實力」。

發展經濟,從來就沒有捷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6ff4b7058ad4c30f77b78b867ea50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