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說:當第一個人類仰望星空時,人類的文明便從此開始,之後所做的,不過是對文明進步的推動。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終將去到哪裡?從古至今,對星空的好奇激勵著人們不斷發問、不斷探索和前進。這本國家地理出品的《天文終極之問》,將帶領我們飛往人類已知的宇宙極限,找尋「終極三問」的科學答案。
該書的作者尼爾·泰森是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之一,他曾入選《時代》周刊「100大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發現》雜誌「科學界最聰明的50人」,被譽為「卡爾·薩根的接班人」,還獲得了NASA傑出公共服務獎章。2001年,小行星13123以他的名字命名。
宇宙如何起源、演化、終結,宇宙由什麼組成,生命的本質是什麼……這些聽起來高深宏大的話題,經過泰森的抽絲剝繭,天文學小白也能輕鬆理解。
比如,在講到宇宙的未來時,泰森列出了一目了然的大事年表:
10億年後:地球上的海洋全部消失。
45億年後:太陽演化到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水星、金星,可能還有地球,都已經被太陽吞噬。同時,仙女星系也與銀河系發生碰撞。
60 億年後:太陽只留下一顆核心,成為冷卻的白矮星。
220 億年後:假如暗能量不斷增加,宇宙的膨脹將會大大加速;最終一切物體,包括原子,都會被撕裂,最後只剩下基本粒子飄蕩在宇宙中。大撕裂意味著宇宙的終結。
如果沒有發生大撕裂:
1 000 億年到 1 500 億年後——本星系群以外的所有星系都將位於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之外。
4 500 億年後——本星系群中的所有星系合併為一個星系。
1 000 億年到1 萬億年後——將看到宇宙中最後一批恆星形成。
1 萬億年後——宇宙中壽命最長的恆星開始死亡。由於已經沒有可以產生恆星的材料,宇宙將陷入永恆的黑暗之中。
「我們的宇宙有終點嗎?很多人都對此感到好奇。答案是有!但是宇宙終結的時候沒有轟轟烈烈,只有靜靜的嗚咽;沒有熊熊燃燒的烈火,只有淒淒冷冷的冰霜;沒有照徹一切的光明,只有吞噬萬有的幽暗。」泰森如是總結宇宙的命運。
但他同時也樂觀地開導我們,與其憂心遙遠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好好地享受今天!
除了嚴謹細緻的知識解讀,泰森還善用生動的比喻、類比。
大家可能聽說過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我們不能同時精確測量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這對很多人來說不可想像、很難理解。
書中這樣解釋其中的矛盾:想像一下,你要去找回一枚滑落到汽車椅墊縫隙中的硬幣,當你伸手去拿它時,你手的寬度卻將縫隙撐得更開了,於是硬幣滑得更深,伸手去拿硬幣的動作讓拿到硬幣變得更難了。
生活化的舉例讓讀者直觀地理解原理。
書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有讀者會好奇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麼,泰森告訴我們,這就像去問「北極點以北是什麼地方」,問題本身就存在缺陷;再比如,在評判動物的智商時,人類總是喜歡以自己的特長為標準,泰森幽默地諷刺道:章魚如果想把一個人鎖在屋裡,只需要設計一扇同時轉動三個把手才能打開的門就行了。
作為一名講故事的高手,泰森對科學史上的眾多典故也信手拈來。
比如,16世紀的「裸眼天文學之王」第谷脾氣暴躁,為了跟人爭論誰的數學水平更高,不惜決鬥,還被砍掉了鼻尖,餘生只能戴上假鼻子;1794 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動盪時期,「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被送上了斷頭台,歐洲各地都有人為他求情,但是沒有成功。拉格朗日痛心地說道:「他們可以一眨眼間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
從遠古先民建造巨石陣,一直到韋布望遠鏡的研發,圖文並茂的講述讓讀者如同親歷天文史。
書里還專門講到了「中國天眼」:擁有世界上最大望遠鏡之殊榮的國家不再是美國,而是中國了。它位於中國貴州省。從現在開始,如果外星人跟我們打招呼,那麼最先聽到的人將是中國的天體物理學家。
史蒂芬·霍金曾說:「今天我們仍然亟想知道,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我們從事的不斷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而我們的目標恰恰正是對於我們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認識宇宙的過程,也是重新發現自我的過程。這本書將吸引並激勵我們繼續探究真理、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