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下結論和能下結論同樣重要。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Can You Hear The Music 音樂: Ludwig Göransson - Oppenheimer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綠岸望遠鏡」是一台巨大的單體全動射電望遠鏡。NRAO / AUI / NSF
最新的搜尋結果顯示,又有11680個可能存在發達外星文明的世界對太陽系保持著無線電靜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行星空間科學系Jean-Luc Margot,領導了一個科研小組,對這些距離地球「較近」的鄰近恆星進行了掃描,試圖在他認為最有可能的頻段上,發現外星文明的信號。與這些恆星和它們行星系統有關的基礎數據,是由「苔斯(TESS)」探測器——也就是「凌星系外行星尋天衛星」提供的。
Margot一直致力於通過辨別無線電(射電)信號尋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在2020至2023年間,他和他的團隊使用「綠岸望遠鏡」指向「苔斯」選定的這些目標,以期俘獲外星文明的信號。他們只在1.15至1.73吉赫之間的頻段內進行尋找,因為他們認為,外星文明發來的信號位於這個頻段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搜尋外星文明信號最早開始於20世紀中葉,近些年逐漸時興。科學家通常使用射電望遠鏡進行研究,並為此制訂了搜尋策略,但仍需要面對一些物理學上的難題。
跨越浩瀚的空間進行星際通訊無疑是十分困難的。首先通訊會有時間延遲。發往比鄰星的信號以光速飛行需要用4年多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那裡有人收到了這個信號,並立即決定回復,回復的信號需要同樣多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因此一次有效溝通至少需要8年多時間。
其次浩瀚的空間也會產生許多干擾。太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存在「介質」,比如氣體和塵埃。它們會吸收一部分輻射。
幸運的是無線電信號的抗干擾性非常強,用以星際溝通十分理想,但是選擇什麼頻率很重要。頻率介於1至10吉赫之間的無線電波是最佳的,因為它避開了銀河系的低頻噪音,同時也不會因為頻率過高,而被地球——應該也包括其他行星的大氣層「淹沒」。
基於種種現實因素的考慮,科學家相信如果存在足夠先進的外星文明,只要他們也用無線電波進行通信,他們就一定會選用這一特定的波段。
當然,外星人的語言大機率與我們不同,他們腦子裡會想些什麼也很難預料,而這些顯然會讓我們看不懂他們想說的內容。但是如果僅僅是想要「搜尋」,知道有這麼一個特定的頻段就夠了。
Margot等人只對頻率10吉赫以下的窄帶信號感興趣。通常認為,自然無法產生這樣的窄帶無線電信號。
自然當然也會產生無線電信號。比如我們太陽系的木星、太陽甚至地球本身。太陽系以外的天體也會發出無線電信號,比如類星體、產星區和超新星遺蹟等。但是它們都不是窄帶信號,要將它們排除也比較容易。
綠岸望遠鏡最終收集了來自大約11680顆恆星以及它們行星系統的無線電信號。這些恆星和行星系統距離地球在5385至18173光年之間。研究人員對每個目標進行了大約2.5分鐘的掃描。但是最終沒有在這個頻段內發現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
類似的搜尋實際上已進行過許多次,至今都是一無所獲。但是這樣的搜尋也能傳達出這樣一條重要信息:如果他們真的存在,那麼他們可能不在那個位置。因為在科學裡,不能下結論和能下結論同樣重要。
參考
A Search for Technosignatures Around 11,680 Stars with the Green Bank Telescope at 1.15-1.73 GHz
https://arxiv.org/abs/2308.02712
「星空天文」主題筆記本
星空天文
88 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