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為何如此執著?
爆發的超新星能夠把伴星踢出銀河系。NASA / ESA / Leah Hustak(STScI)
銀河帝國的勢力似乎正日益衰落,它甚至已經無法阻止它的子民棄它而去。據信此時此刻可能有大約1000萬顆恆星正在逃離銀河系:它們義無反顧地奔向星系際空間,即使前方是浩瀚的虛無和難以預測的未來。
一顆高速飛行的逃逸恆星。它的高速運動導致前方的星際塵埃雲中出現了一道弓形激波。NASA / JPL-Caltech
近日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天文學家追蹤研究了一批正在逃離銀河系的恆星,這批恆星的共同特點是巨大。研究人員想在它們身上找到驅使恆星流亡的原因。
尋找恆星流亡者的方法是觀測恆星的運動特點。銀河系的自轉是由大部分恆星的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決定的,假如某顆恆星的運動特點與銀河系的自轉特徵不一致,那麼它就會引起注意。
研究人員基於蓋亞探測器提供的恆星運動參數,在兩類(O型和Be型)共計1752個候選者中發現了175顆正在逃離銀河系的大質量恆星,並對它們為什麼會逃離的潛在原因進行了推測和分析。
事實上沒有人能夠確切地知道某顆恆星究竟為什麼會離開銀河系。有人推測整個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萬顆恆星正在離開。但這也是一個不確定的數字,因為有多少恆星離開取決於導致他們離開的原因究竟有多普遍,而這是天文學家還沒有弄明白的。
不過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在離開銀河系的恆星中,很多是大質量恆星。而試圖解釋恆星逃逸的兩種理論,也都與大質量恆星有關。
這兩種理論一種是動力學彈射說,另一種是雙星超新星說。大質量恆星通常是雙星。假如雙星中有一顆變成了超新星,那麼另一顆就有可能被踢飛。假如條件滿足,倖存的恆星就有可能在某個方向上獲得足夠大的動能,離開已經變成了中子星或黑洞的伴星,進入銀河系外部的空間。
而所謂的動力學彈射是指,當某顆恆星與其他恆星同處一個小空間,且其與其他恆星之間存在著引力影響,那麼一對雙星和一顆單星,或者兩對雙星的相互靠近,就會把其中的一顆或多顆恆星甩出這個空間,甚至甩出銀河系。
由於宇宙中許多大質量恆星都會傾向於組成這樣恆星密集的環境,所以那些逃逸的恆星中有很多是大質量恆星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們就這兩種理論哪種成立爭論了很多年,但實際上這兩種情況在宇宙中應該都存在。
此次研究人員在分析了175顆逃逸的大質量恆星後發現,至少就這兩種大質量恆星而言,動力學彈射的機率要比雙星超新星高,而且動力學彈射發生在這兩種大質量恆星身上的比例,以及這兩種恆星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也都不一樣。
這樣的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對恆星為什麼會離開銀河系作更深入的了解。畢竟要想擺脫銀河帝國的控制,是一件既不容易,風險也很高的事。
韋布望遠鏡拍攝的蜘蛛星雲,星雲中心有一個包含大量大質量恆星的年輕星團,這樣的環境較容易發生動力學彈射,把恆星甩出銀河系。NASA / ESA / CSA / STScI / Webb ERO Production Team
參考
Galactic runaway O and Be stars found using Gaia DR3
https://arxiv.org/abs/2311.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