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明朝第一大太監,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的說法

2022-02-21     微論歷史

原標題:號稱明朝第一大太監,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的說法

說起最強硬的朝代,莫過於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作為漢人最後一個朝代,其剛硬強度在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明朝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有名的太監,什麼汪直、劉瑾、魏忠賢,但明朝太監與其他朝代太監又不太一樣,雖然有以謀反罪處死的太監,但事實上,所有的太監都對皇帝忠心耿耿。他們自幼與皇帝相伴,與皇帝形成近似血親的情感認同。而且明朝的太監文化素養很高,有的還扮演著皇帝啟蒙老師的身份,這種優勢是別任何一個朝代所沒有的。

魏忠賢作為明朝堪稱權利其一大的太監,外號「九千歲」各地官員為了討好他紛紛建立祠堂供奉,這怎麼看都是一個奸惡的太監所做出的事情,那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的言論呢?

現在我們看魏忠賢所做的事情基本都是出於《明史》,這本書都是文人所寫,而文人就是當時的東林黨人,東林黨人與閹黨的明爭暗鬥,這也是人們所知道的,自然魏忠賢的評價也不會那麼的好。但我們單從魏忠賢把權的政績來看,黨政相互制衡,後金也是在關外無法進入,財政上也是支出平穩,國內並沒有大事發生,也算不上未來一片祥和,但也不是危機四伏的時候。

但是在崇禎將魏忠賢辦了之後,事情就發生了。東林黨做大,皇帝做事情處處掣肘,在國庫沒有銀子給軍隊的時候,讓這些人交一些錢,這些人一毛都沒有,但是李自成占領北京城的時候,這些人立馬就投降了李自成,從這些人家裡面搜出來大把銀子,明朝實際上就是亡於這些人。

如果魏忠賢在的話,工商稅實行,對付的也是東林黨人,他們是江南的士族,國庫也是相對充盈,黨政制衡,崇禎皇帝做事情也不會那麼拘束,明朝也不會危機重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eb08b54ec8b4a6aec5307ae332c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