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國是一個輝煌的時代,這個時期英雄輩出,魏蜀吳之間的謀略,也讓現在人們對那個年代的故事感興趣。大家都知道三國是由魏蜀吳三國建國稱帝開始,由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帝位,定都洛陽國號魏開始,緊接著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但是孫權卻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的時候都沒有去選擇稱帝,而選擇在他們去世之後才稱帝也就是公元229年,47歲的孫權登基稱帝,改元黃龍。
- 實力不夠,後顧之憂
在曹丕和劉備稱帝期間,發生了一系列事情,先是關於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而孫權派遣呂蒙發動白衣渡江收復了荊州,斬殺關羽,奪回荊州。
這一舉動激怒了蜀漢,害怕雙線作戰的東吳集團,選擇在曹丕稱帝之時,向曹魏俯首稱臣,並接受曹丕冊封的吳王的稱號。此舉也是孫權為了東吳的未來,他知道抵抗蜀漢的進攻已經很不容易,如果再加上一個曹魏勢必會葬送東吳。
在做好外部工作的同時,為了防備蜀漢集團的進攻,孫權重用陸遜,陸遜採用誘敵深入,拖垮敵人,發動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之後就有了劉備的白帝城託孤,也算是結束了這場戰爭。
- 名不正,言不順
先來看看曹魏,曹操在位期間用了幾十年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贏得了人心,建立了政權,但是曹操一生並沒有去選擇稱帝,而曹丕為了穩固基礎選擇了稱帝,並且接受了漢獻帝劉協的三辭三讓的正統禪位,也算是名正言順。
劉備就不用多說了,漢皇后裔,在漢獻帝劉協禪讓後,為了延續漢室選擇繼承大統登基上位,在名義禮法上也說得過去。
反觀孫權方面,自己是繼承兄長父輩留下的江東,算是一個守業者,是一方諸侯,貿然稱帝,只會激起群臣反對,為了穩固江東也只能選擇暫緩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