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語在古代很受到人們的重視,他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篡權者,通常在上台之前會利用它去製造一些輿論。在漢朝時期有一句"代漢者,當塗高也",其本身來自漢武帝說的「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漢武帝劉徹的本意當為「漢朝有六七之難,按理會有人臨危受命,那麼總是子孫中誰可擔此重任呢?六七四十二位皇帝後,能統領漢朝者,應該是一位險峻環境中臨危不懼的大人物。」他認為漢朝在遇到困境的時候,會有一位劉氏子孫力挽狂瀾,當然這句話應正上了漢光武帝劉秀,確實拯救了漢朝,但到了東漢末期,這句話慢慢別人曲解成了「能取代漢的人,是一個在路中高大的人。」
第一位首當其衝的就是袁術,拿著一手好牌打得稀碎。袁術在拿到玉璽之後打算稱帝,手下的人都勸他別這麼狂,他拿出了這個預言,袁術的"術"字,他的表字"公路"都有道路、路途的意思,正好應對了「當塗高」中的「塗」字,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就這樣袁術於公元197年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袁術稱帝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成為眾矢之的,沒過兩年就兵敗身亡。
第二個想要應正這句話的人就是曹丕了,曹丕即位後呢就想要篡位,就有人向曹丕進言,您被封為魏王,「魏」就是高大巍峨的意思,正好對應了"代漢者,當塗高也",曹丕就這樣信了,由於曹丕受到了漢獻帝的禪讓,符合稱帝建國的流程,大家也都認為這句話說的就是曹魏。
可是三國快要結束的時候,又有人跟司馬昭說,「道路上最高的人就是騎著高頭大馬的人,司馬的意思就是騎馬,可見司馬氏代替漢朝統一天下才是天命所歸」。
一個本來就是讖語的東西,被當權者曲解意思反覆利用,也是統治者為了說明自己正統的工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