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鎮,大家都會想到他的一個稱呼「大明戰神」,這是因為土木堡一戰中,朱祁鎮御駕親征斷送明朝近五十萬大軍,自己還被瓦剌抓走,明朝國運也是自此由盛轉衰,按理說他的事跡並不光榮,但為什麼後來給他的廟號是明英宗呢?
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明英宗的生平事跡,話說在朱祁鎮繼位的時候,明朝國力也是正值鼎盛,畢竟是在「永樂盛世」「宣德之治」後面,如果朱祁鎮這一輩子安安心心在宮內當個皇帝的話,黑點也不會那麼多。
在一開始明朝國政由明朝賢后張太皇太后(朱祁鎮的奶奶)與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共同輔佐,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勢。但是這十一年間四位相繼去世,剛好朱祁鎮也長大了,他寵信的太監王振也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這也是明朝寵信宦官的開始。
長大的同時也帶著年少輕狂的滋味,明英宗也想效仿他的祖輩,有一些文治武功,剛好這太監王振在旁邊耳邊風,就這樣兩人一拍即合,在不顧大臣的勸阻之下,帶著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由於下詔才不到兩日,就匆忙啟程,各項準備都不足,上下一片混亂。
雖然明英宗是親征,但是實際都是由太監王振來決定的,所以將領們做事處處受到太監的制約,無法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指揮,導致前期作戰一直是失敗的。這時太監王振聽到前線慘敗,就慌忙想要撤退,此時王振又想耍一下威風,就想讓英宗去他的家鄉炫耀一下,英宗也是欣然同意了。
到了家鄉後,王振又讓五十萬大軍走一條直線,因為這樣會破壞到家鄉的田地,但這時瓦剌軍追襲而來,明軍大亂,英宗帶著一部分人逃到土木堡,王振此時被大將樊忠捶死,但此時明軍士氣低落,做什麼都是強弩之末了,瓦剌追兵到此,朱祁鎮被俘,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明朝武將也是自此斷檔,對於蒙古的軍事措施由進攻轉為防守。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孫太后趕緊聯合大臣于謙立郕王朱祁鈺為帝,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在兵敗之後,英宗也被瓦剌送回了京城,景泰帝將他囚禁在南宮,後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聯合英宗發動了奪門之變,又重新回到了皇位,將朱祁玉重新貶為了王爺,還殺了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于謙。
從上面種種實際來看,明英宗朱祁鎮怎麼著都不算一個好皇帝,但為什麼還給他配上一個出類拔萃、聰明智慧的廟號呢?
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 借古諷今,歷史上第一個用英宗廟號的是宋英宗趙曙,前一任是元英宗碩德八剌,這兩位都沒有太好的政績,可能也是有借古諷今之意。
- 諡號可褒可貶,但廟號不會有貶義——亡國之君被篡位之主功德不夠,根本就不會有廟號。新朝往往給前朝末帝加諡號,平義貶義皆有,但一般都不會加廟號,就是這個道理,看朱祁鎮後世之君神宗、光宗、熹宗、毅宗沒有一個是貶義的。
- 雖然朱祁鎮在生前沒有太大的閃光點,但在死後遺詔中廢除了宮妃的殉葬制度,此舉也獲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評,也是朱祁鎮一生的唯一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