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作為冷兵器時代的代表之一,從產生到傳承已經不僅僅是一件能夠殺人越貨的工具,更加發展成為一個文化載體傳承下來。而劍道也不局限為俠義的劍術造詣,更加升華成了一種精神。無論是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還是武俠小說中的「天不生我李淳罡,劍道萬古如長夜」都是對劍術武藝的精彩描述,令人心馳神往。生活在這麼一個東方古國之下,自然受到無數歷史武俠傳奇薰陶,自小日日夜夜夢想能仗劍天涯,孤影劍客,行俠仗義……
那麼今天要講的就是古代的一位公認的第一劍聖,說出名字來可能你都不會讀,叫做裴旻(péimín)。相傳此人劍術超群,卓然不凡,能被成為劍聖,已經是不世殊榮,何況還被唐文宗李昂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唐代三絕」。這就是國家認證的大v標誌啊,絕對的官方擔保,同樣呢,也被世人稱為「劍聖」。
古往今來被稱為劍聖的其實也算不少,像戰國的蓋聶以及日本的冢原卜傳,甚至於唐朝時期的公孫大娘都有著劍聖的稱呼,當然側重點也不一樣,那既然裴旻能成為第一劍聖,自然有一定道理,下面就看一下裴旻的個人簡歷。
裴旻是唐朝開元時期的人,這段時期恰好是百花齊放的盛唐,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既然稱為唐朝的鼎盛,必然不僅僅是文學詩詞一枝獨秀,同樣的軍事武功也有令萬國臣服的實力。裴旻曾鎮守北平郡(治今河北盧龍),也先後參與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事,並官至「左金吾大將軍」。這也從側面展現了裴旻的劍術是可以帶到戰場的,是有實用價值的,並非我們所以為的花拳繡腿,只是擺擺架子。當然了,也有一些關於他的軼事分享。
相傳裴旻是個孝子,在為母親守孝期間想請當時天下著名的畫家吳道子做壁畫超度亡魂,吳道子也被稱為「畫聖」,看來古人誠不欺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聖都是和聖一塊玩耍。吳道子卻提出希望裴旻舞劍為他啟發靈感,裴旻聽此,就脫下孝服隨即舞劍。這一舞,不僅圍觀數人都驚呆連連,見多識廣的吳道子都愣住了。裴旻腳步飛縱,劍隨身形左右開合,走馬如飛,好不精湛,忽然「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拋劍入雲,還可以刀鞘信手收回,不得不說裴旻的劍法確實已經是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裴旻收完劍,眾人已經是目瞪口呆,大開眼界,真是「此劍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處尋」,吳道子也是被這凌厲的劍勢打動,一時間靈感有如神助湧入腦海,便很快一幅「為天下之壯觀」的壁畫就繪成了。不過也有看客不滿足,總覺得這些不過是花拳繡招,熟能生巧,套招而已,非也,劍聖之所以能成為劍聖,可不是只會耍雜技。
《朝野僉載》載:「裴旻與幽州都督孫佺北征,被奚賊所圍。旻馬上立走,輪刀雷發,箭若星流,應刀而斷。賊不敢取,蓬飛而去。」
這裡的裴旻可是切切實實的實戰,雖然用的是刀,但是唐刀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所收藏的中國唐刀,如下圖示:
與古劍多有相似之處,大概是裴旻以刀代劍,或者是刀劍皆通,能用刀劍在手中耍的飛箭近不了身,這可都是武俠小說中才有的情節,看來武俠也並不全是子虛烏有,空穴來風,真的有此等神人,那便是稱神贊聖也不為過了。這便是裴旻的武藝在實戰中的表現,能當劍聖之名,也絕非空有一身劍術造詣,其他方面同樣也有超凡脫俗的表現。
裴旻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曾經射過虎,據說他在作為龍華軍使時候,駐守在北平,而北平有很多老虎。裴旻就仗著自己武藝高強,據說甚至一天內射殺了三十一隻老虎,於是便在山下很自得的樣子尋覓著,這時候被一個老者看到,就告訴他所射的老虎其實不是虎,只是想而已,名為彪,又給他指了真虎所在地。裴旻騎馬趕去,果然遇到真虎,老虎氣勢洶洶,憑空一吼,驚了坐騎,弓和箭也掉到了地上,差點就成為虎食,自此裴旻便有些慚愧,也不射虎了。
而提到裴旻,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是開頭說的李白,李詩仙。李白是被後世稱為劍仙的,據記載,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李白的詩在《全唐詩》中,劍字出現了107次。當然,李白的劍術也不是自吹自擂,李白詩中的豪氣怕是多半都與其武藝高強,自在形骸的俠氣有關。這樣的李白可是被公認的大唐第二劍,第一就是裴旻了。
相傳李白曾在京為官的時候去請教過裴旻的劍術的,自然二人之間就有了師徒這一層面的關係,當然真實歷史,具體詳情,我們也無從得知。據說李白自稱在劍術上,除了裴旻,未嘗一敗。其他不說,反正裴旻劍聖的名頭倒是坐實了,虛實結合,能舞劍賞花,亦能醉臥沙場,天下劍客,除裴旻,何人敢稱第一?
顏真卿《贈裴將軍》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凌何壯哉。將軍臨八荒,烜赫耀英材。劍舞若游電,隨風縈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雲正崔巍。入陣破驕虜,威名雄震雷。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功成報天子,可以畫麟台。王維《贈裴將軍》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勛。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