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一個笨小孩,學習書法很刻苦,實力在唐伯虎之上!

2022-06-11     傳統文化常識

原標題:明代有一個笨小孩,學習書法很刻苦,實力在唐伯虎之上!

文徵明幼年愚笨,大器晚成,隨手書寫的手札,是一般書法家達不到的境界。

《明史文徵明傳》中記載:征明幼不慧,稍長,穎異挺發。可以說文徵明在小時候是一個十足的笨小孩,他在同齡人之中,並不算聰明,但是在晚年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隨手一寫的信札,是一般人達不到的書法境界。

那麼文徵明是怎樣一步步從從笨小孩成為書法大家的呢?

首先是刻苦,文徵明是吳門書派的代表人物,在書法史上也留下了輝煌的一筆。然而同樣為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卻沒有排在吳門書派之中。

唐伯虎論聰明和才情都在文徵明之上,然而文徵明卻用一個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書法上超越了唐伯虎,那就是用了刻苦的方法。

文徵明學書法到底有多刻苦,據記載他在90歲的時候仍然在練習小楷書法,僅此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文徵明的刻苦程度。也讓我們明白了,學書法沒有什麼捷徑,也並不是依靠天賦,而是堅持練習刻苦勤奮才是學習書法的基礎。

學書法就是在不斷練習中感悟的一個過程,有些比較微妙的筆法,只有從多練習之中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奧妙。

並不是拿起古人的帖子開始臨摹,而是要在臨摹學習的過程中加以揣摩。尤其是筆法的運用上,有可能你學會了這個字的筆法忘記了其他字的筆法,其實在長時間的練習之中,一個筆法可以運用到多個筆畫之中,這也是熟能生巧的過程。

其次,文徵明讀書多。那麼讀書和書法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們評價一個人書法的時候往往會說他的書法充滿了書卷氣,這個書卷氣就是和讀書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說我們學習古人的筆法、章法,能夠模仿古人的書法造型,但是模仿不了其中的書法氣韻,這種書法氣韻並不是體現在書法的表面形式上,而是賦予了書法更深層的含義。

讀書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學修養,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審美標準,從而達到一種升華書法的作用。

吳玉如和林散之兩位書法大家也曾說過讀書對書法的作用,並且說到不讀書既使筆法精湛,終究也是一個寫字匠,並不會成為書法家。

書法雖然是一瞬間的藝術,但是需要書法家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練習才可以達到。所以我們感受到書法之中的氣韻就是書法家的品格和文學修養融合之後形成的一種現象。

相對於唐伯虎來說,文徵明更加的沉穩儒雅。唐伯虎的書法後人看過之後,大多評價他不如文徵明的書法,因為唐伯虎寫書法的時候過於注重技巧,少了幾分沉穩和端莊,文徵明在這方面要略勝一籌。

文徵明並不聰明,但是他能夠把書法寫出境界,我們從他的書法歷程之中也可以看出,並沒有什麼技巧。如果非要說技巧的話,那麼只有兩個就是多練習多讀書。

這兩條也是文徵明取得書法成就的秘訣,也為我們學習書法樹立了典範。

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會急於求成,忽略了讀書,這樣做其實並不對,在堅持練習的基礎上再多讀書,相信在書法上會有所突破。

也許有人說我學習書法沒有什麼天賦,所以說堅持也不會有結果,如果有這樣的想法,不妨看一看文徵明的書法歷程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歷朝歷代有很多書法大家,他們無一不是飽讀詩書之人,王羲、顏真卿這些大家都是以文人自居。

只要多讀書,堅持練習,笨小孩也能成為書法大家,文徵明就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榜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c4a8c3495460d6987f2531522be06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