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過很多值得深思的話,比如「從來如此,便對嗎」還有那段關於世界上有沒有路的議論,一直被很多人所深思。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魯迅先生在他臨終之前,還是有一句現在看起來很荒誕的話,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漢字一直是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到現在為止,有些地方依舊在推行繁體字,有些地方推行簡體字,一直都沒有廢除漢字的想法,那為何魯迅會說出這樣激烈的言論呢?
這還得從當時知識界的背景說起。
魯迅先生的原話究竟是什麼?
為了冷靜客觀,避免斷章取義,我們不妨來看看魯迅先生的原話。
在1936年,也就是魯迅去世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叫《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他也就是在那篇文章中,說了這一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也許是怕很多人不理解他的真實想法,對他產生誤解,他又接著補了幾句說明,他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
魯迅先生把漢字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存亡結合在了一起。但是如果你以為他這個只是老糊塗的話,我們如果繼續看一看魯迅先生之前的文稿,我們就能發現,這樣子的說法並不是先生的心血來潮。
在《中國語文的新生》中,先生就說了「中國識字的只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二」,接著先生便說如此小的漢字適用範圍,他就覺得中國現在幾乎根本沒有文字。然後在他《關於新文字——答問》這篇文章里,他又批判了中國統治階級一向利用方塊字愚民的本質,他寫道「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也許我們如今看到會很詫異,因為在我們看來,漢字和中華文化根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存在,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其實並非是魯迅先生的一家之言,在那些民國大師里,這並不是一個很難接受的話題。
關於廢除漢字的大討論
魯迅先生並不是第一個如此說的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魯迅的好朋友,也是名士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
錢玄同非常支持新文化運動,也是痛恨那些腐儒的朽爛文化,為了從源頭上消滅儒學的影響,他很早就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想法,那就是廢除漢字,徹底斷了儒教生存的根基,他說「欲廢孔學,不得不先廢漢文」,渴望用簡單易學,能更好的和那些已開發國家接軌交流的所謂世界語,作為我們的新文字。在新文字的基礎上,傳播自由民主那些新的思想,把儒教從我們的歷史中漸漸抹去,喪失於我們民族的傳統記憶里。
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很想「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儘管那一輩的初心是好的,想把新的東西和舊的東西完全割裂開來,但是聽著還是讓人害怕。我想像不出一個沒有孔子的曲阜,就好像沒有耶穌的耶路撒冷一樣。
錢玄同其實是把一切落後的原因都推向孔子,認定了他是「孔老二」,從而呼籲起了文字改革,並且在抗戰爆發之前,他也一直努力的研究如何改革繁瑣的漢字結構,並且決定把漢字注音作為自己的研究重心,希望達到日本語言文字的那種地步。
要不是抗戰的爆發,我們還真的不清楚,我們的漢字是不是還是現在的樣子。
錢玄同的觀點得到了很多知名人士的響應,包括著名的文化大師,新思想的傳播者陳獨秀的大力支持。早在1917年的時候,陳獨秀就在自己創辦的刊物《新青年》上發表了自己寫的《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他藉由袁世凱復辟稱帝這件醜事,一陣見血的指出,這樣的皇帝夢之所以能夠得到實現,就是因為國民很大程度上還是具有著封建時代的舊思想。
他為此呼籲人們,要徹底洗刷人民那些腐朽的封建思想。然後陳獨秀進一步提出了針對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他又一次呼籲道「中國文字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認為魯迅先生這一言論其實就是簡單的跟風呢?
我想肯定不是這樣,一種社會共識的形成,肯定跟當時人們的思想境遇不無關係,也和那時候時代的主題息息相關,我們繼續探討下去。
「新文化運動」的全盤否定
整個民國最重要的的思想文化運動,沒有之一,就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前期是啟蒙,民主和科學,後期則為我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
後期說的太多,我們今天主要說前期。
歷史教科書上總是說我們新文化運動之餘還要加上「全盤否定」「全盤肯定」這種負面評價,這讓我們當代人很不理解,因為很不辯證。
但是我們不妨設想一下,自己就在那個時代,自己面對中國民族最危險的時刻,民眾愚昧,軍閥混戰,大大小小的官僚中飽私囊,時代已經進步,但是人們依舊還是舊式思維,害怕流血犧牲,也看不到世界上的變化。
他們是浸潤在「奴才思維」之中的近代人。他們看的見皇帝,看得見孔老夫子,就是看不見自己。
你會不會,很辯證的告訴他們正確的看待?
我想大概是不會的,不然他們根本辨別不出,什麼是好的。所以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全部拋棄掉,然後在之後再一點點的撿回來。
所以我們丟掉了很多,不僅僅是傳統儒教男女之防,還有很多我們現在看來相當優秀的文化傳統,所以隨著孔子的再次被發現,我們也正在逐漸拾回。
但是那時候我們不會,因為民主自由這些啟蒙思想,是新的,舊的不去,新的世界又怎麼會到來。全盤否定不是他們錯了,而是時代不允許。
出現廢除漢字,自然也是這種思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識字」有多了不起?
我們常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官府通告出來了,就會有識字的人讀給那些觀眾聽,這是為什麼?據官方統計,民國時期的識字率,只有百分之四,更別說之前的朝代了。普通百姓不識字,也不認識字,而知識分子卻認識字,並且把自己和普羅大眾割裂開來。
什麼是階級?階級就是我會的你不會,然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我們很難想像,我們那些朝堂之上的官僚,奏牘公文文采華美,很多的人連李白的詩歌都不認識。一個世界,兩種境遇。即使知識分子落魄了,他們也能用詩文給自己贏得一個不遇明主的才子形象,而更多的不識字的人,就這樣被淹沒了。
孔乙己為什麼要做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為什麼要炫耀自己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
孔乙己為什麼總是一副自戀的樣子,還傲嬌的說「讀書人的事,能叫偷嗎?」
這些答案,現在就出來了,因為孔乙己識字,他覺得自己和那些短衣幫是不一樣的,所以他總是做那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舊中國,掌握漢字是一種權力象徵。漢字代表的是知識,是處理朝廷公文的能力,知識分子做夢都希望通過漢字成為統治階級,哪怕是不能成為特權階級的,都會因為識幾個字,收到不一樣的待遇,孔乙己不也曾找到一份抄書的工作的嗎?
所以,廢除漢字,肯定也有一部分打破特權的考慮,但是仍不免因噎廢食。
反觀我們的文字改革軌跡,就顯得合理許多。先是採用當時民眾使用的白話文,然後是簡化漢字,將難學的繁體字簡化成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後來為了進一步簡化,又暫行了一段時間的二簡字,後來又因為破壞了漢字的美感和文化傳統,只能廢除。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傳統,放到現在,依然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