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舉措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2024-09-26     求是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新部署。我們要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科技大會部署上來,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略目標,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線,不折不扣完成《決定》部署的重大任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科技支撐。

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第二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完成在軌太空飛行器艙外設施的維修任務。圖為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七號航天員江新林在空間站機械臂的輔助下進行艙外作業。 新華社記者 李賀/攝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

新型舉國體制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要強化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台、區域創新等方面統籌。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構建協同聯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儀器儀表、基礎軟體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是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建成科技強國不僅要有居於世界前列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更要能夠支撐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整體躍升。要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大力培養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制定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推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促進科技與教育、人才良性循環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要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製度,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減負。

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

國家科技計劃是政府組織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是提升科技創新供給效率的關鍵手段。要強化科技資源統籌,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統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行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分類管理組織模式,建立地方、企業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新機制。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堅持放權賦能,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範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科研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深入實施「揭榜挂帥」、「賽馬制」、「鏈主制」等新方式,提升項目實施績效。

提升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水平,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環境

開放合作是科技的底色,開放才能進步,合作才能共贏,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持續深化政府間科技合作,拓展民間交流渠道。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積極參與國際科技規則制定。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共同應對全球面臨的挑戰,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貢獻中國科技方案和智慧。

更多閱讀: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文章《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策劃:劉名美 審核:李艷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86184861488a04b1fddf7e9a86b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