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024-10-16     求是網

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共文化和旅遊部黨組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和旅遊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一、新時代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取得顯著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專門對旅遊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化和旅遊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推進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落實,推動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在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和旅遊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黨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理順體制機制、重塑工作格局,文化和旅遊加速融合、相互促進。文化和旅遊重點工作、重大工程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家重大戰略,一批文化和旅遊發展專項規劃、政策舉措出台實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12項行政審批事項。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管體系日益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果顯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旅遊法出台實施,文物保護法(修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修訂)、文化產業促進法等立法項目持續推進,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2024年國慶假期,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安徽蕪湖方特旅遊區在公園項目中巧妙融入潮流音樂、國風動漫等元素,精心打造「方特潮音節」,讓遊客在繽紛國潮的體驗中歡度國慶假日。 文化和旅遊部供圖 蕪湖日報 陳劍/攝

文藝創作生產活力明顯增強。健全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扶持和激勵保障機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蔚然成風,文藝作品更好反映時代氣象、謳歌人民創造。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院團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更加完善。設立國家藝術基金,累計投入55.7億元,對7116個項目提供支持。《偉大征程》、《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精品力作持續湧現,一批充滿中國風、時代感的優秀作品得到人民群眾喜愛,文藝創作從「高原」向「高峰」邁出堅實步伐。

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提質升級。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全國現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文化館3516個、博物館6833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萬餘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萬餘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雲加快建設,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紮實推進,「村晚」、「大家唱」、廣場舞活力四射,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健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網絡更加完善。新建、改擴建旅遊廁所約15萬座,旅遊廁所數量大幅增長、布局更加合理。推進旅遊惠民便民,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創新局。健全文物保護利用制度體系,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落實「應保盡保」系統保護理念,文物安全「嚴防嚴打嚴管嚴治」機制持續完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成果豐碩,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現新突破,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博物館改革不斷深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製度建設,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切實提升,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更加健全,非遺日益融入現代生活。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9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項目達43項,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色彩。

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蓬勃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新型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層出不窮,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從3.6萬家增長到7.7萬家,文化產業整體規模穩步擴大、質量效益明顯提升。構建現代旅遊業體系,推進旅遊業綜合改革,創新景區、度假區產品體系,城市休閒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冰雪旅遊、研學旅遊等產品供給更加豐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發展之路。文化和旅遊行業在新冠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率先實現快速恢復發展,成為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活躍市場、提振信心的新亮點。

文化和旅遊國際交流合作深化拓展。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重大主場外交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歡樂春節」、「你好!中國」等活動影響日益擴大。「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建立完善,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旅遊城市六大聯盟有力推動務實合作。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達49個,駐外旅遊辦事處達20個,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促進民心相通。外籍人員入境旅遊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越來越多外國民眾親身感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決定》通篇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貫徹落實《決定》部署,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握改革基本方向,推動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行穩致遠。

堅持黨對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的全面領導。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洞察時代發展大勢,鮮明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重要論斷。《決定》強調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方向不偏、道路不變、陣地牢固。要堅定不移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始終。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守好意識形態防線,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堅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決定》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內涵更加豐富、要求更高,文化和旅遊日益成為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文化需求和增強精神力量統一起來,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更好服務高品質生活需求,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堅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決定》強調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為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深厚基礎、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要加快完善有利於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全面推進文化和旅遊制度理念、內容形式、業態模式等方面創新,以創新激發動力、增強活力、釋放潛力。要營造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創新創造的政策環境,培育形成規模宏大、銳意創新的優秀文化和旅遊人才隊伍。

堅持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必須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不能有任何遲疑,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失之交臂,不能犯歷史性錯誤。《決定》對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等作出部署。從歷史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無一例外催動了文化發展變革,文化需求也歷來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當前,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方興未艾,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要推動文化和旅遊各方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發展以智能交互、沉浸體驗等為特徵的新型業態,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傳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遊產品的體驗性、舒適性和便捷性。同時,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關注研判、穩妥處置可能出現的數據泄露、算法繭房、隱私侵犯等風險挑戰。

堅持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文化的作用日益凸顯,越來越成為創新創造的重要源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文化已經融入農業、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等國民經濟各行業各領域,在助力產業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積極探索文化與經濟社會多向融合、交互滲透的有效路徑,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挖掘文化價值,壯大人文經濟,帶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三、紮實推動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重點任務落實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重大政治任務。文化和旅遊系統要持續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文化和旅遊領域各項改革任務落實,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優化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機制。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實施好新時代藝術創作系列工程,營造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為藝術家潛心創作提供良好條件。加強服務組織,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紮根人民,從現實生活、火熱實踐中汲取創作養分,推出更多接地氣有人氣、留得下傳得開的精品佳作。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持續提升創演質量、管理水平、服務效能。

完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聚焦「優質」、「直達」兩個關鍵詞做好制度設計,加強各類優質資源整合集成,用好「村晚」、戲曲進鄉村、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總分館等線下載體,優化智慧圖書館博物館、公共文化雲等線上平台,精準匹配文化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讓更豐富、更對味的文化生活觸手可及。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創新拓展「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信息、公共運輸、應急救援等服務水平。把握人口流動客觀規律、人口結構變化趨勢,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加強面向老年人、孕嬰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

2024年4月6日,泰州姜堰溱潼會船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湖國家濕地公園開幕,數百條各式各樣的船隻和上萬名會船選手雲集溱湖,飛篙走槳,奮勇爭先,呈現「千篙萬槳鬧溱湖,百舸爭流逐春潮」的壯觀場景,演繹歷久彌新的民俗畫卷。溱潼會船由南宋相沿至今,歷經數百年傳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當日參加溱潼會船表演的船隻在湖面上整裝待發。 新華社發 顧繼紅/攝

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要切實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製度建設水平,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力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加強傳承利用,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組織實施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強化文物資源空間管控,推進文物科技創新,確保文物安全,防止過度修繕、過度開發,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用「大考古」的思路抓好考古調查,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提供更多考古實證。發揮好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作用,創新展覽展陳形式,開發適應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創產品,生動鮮活講好文物故事。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根據非遺項目存續、傳承實際選擇合理保護方式,健全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動態管理制度。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持續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推動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健全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機制。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全要素生產率,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以「國潮」引領風尚。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培育一批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強化系統謀劃和科學布局,加快建設旅遊強國,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築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實施國內旅遊提升計劃,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項目和產品,全鏈條提高旅遊服務質量水平。大力發展智慧旅遊,提升旅遊便利度和體驗感。

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機制。文化和旅遊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文化和旅遊系統的重大任務,我們要健全體制機制,持續深化融合,讓「詩」和「遠方」相得益彰、渾然一體。要總結提煉實踐層面好的經驗做法,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規劃、資源統籌、政策保障,推動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化和旅遊的契合處、連接點,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品質,以旅遊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推出新產品、拓展新服務、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動能。持續做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的大文章,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入鄉村振興、城市發展,推動更多藝術元素融入城鄉規劃建設,培育文體旅、文商旅、農文旅等融合業態,繁榮鄉村文化、建設人文城市。

完善文化和旅遊市場培育監管機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要堅持培育和監管並重,完善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文化和旅遊市場。深化行政審批備案制度改革,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提升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管能力,創新適應數字時代特點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對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完善應急體系、旅遊糾紛多元化解體系,持續治理「不合理低價游」問題。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完善行政執法體制機制。

文化是溝通心靈、增進共識的精神紐帶,旅遊是交往交流、相知相近的重要橋樑。圖為2024年6月1日在白俄羅斯明斯克舉辦的中國茶文化全球推廣活動——「茶和天下」·雅集活動現場。 新華社發 任科夫/攝

健全文化和旅遊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文化是溝通心靈、增進共識的精神紐帶,旅遊是交往交流、相知相近的重要橋樑。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成為時代呼喚。要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健全交流合作機制,更好發揮文化和旅遊獨特作用,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存。豐富文化交流合作形式,通過國畫、國樂、書法、詩詞等傳統形式,藉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載體,持續辦好「歡樂春節」等活動,讓中華文化在海外民眾中更加可感可及。完善文化遺產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實施好文物保護修復合作、中外聯合考古、文物進出境展覽和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還等項目,共同守護人類文化瑰寶。實施入境旅遊促進計劃,持續提升入境旅遊便利化水平,加強「你好!中國」國家旅遊形象海外推廣,歡迎各國遊客親身感受生動真實的中國。推動更多國家簡化出入境手續,在語言、餐飲、支付等方面為中國遊客提供良好服務。

完善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保障機制。新時代改革開放對改革頂層設計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加強整體謀劃,強化支撐保障,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開展「十五五」規劃研究編制、國家旅遊發展戰略研究,做好改革的中長期謀劃。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推進文化和旅遊領域法治建設。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國有企業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激發發展活力。健全人才發現培養使用評價機制,統籌推進各方面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文化和旅遊發展的人才支撐。

來源:《求是》2024/20

作者:中共文化和旅遊部黨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efc7efb800f98f10c9236b6838a4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