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核電崛起

2024-10-14     求是網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

1964年10月16日15時,新疆羅布泊戈壁灘上空,伴隨著騰空而起的蘑菇雲和驚天動地的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東方巨響」,有力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使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中華民族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核事業從無到有、持續發展,形成了完備的核工業體系,為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核安全之路,共同鑄就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為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3月25日,「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6號機組全面建成投運,標誌著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圖為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基地。中核集團供圖 過東海/攝

20世紀70年代,世界出現石油危機,一些核能先進國家早已進入核電開發高潮,而我國仍高度依賴化石能源。長三角地區尤其是上海因缺電問題突出,工廠「開三停四」成為常態,新辦工廠甚至不敢開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實現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核工業也迎來了戰略調整。中國核工業全面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以保軍轉民為核心內容,將改革脫困、核電建設擺到重要而突出的位置,核電產業逐步崛起。

如今,漫步在秦山核電站核反應堆正對面的山麓上,會看到一塊刻著「秦山春曉」4個大字的石碑。山巒之上,錯落有致的高壓鐵塔架起粗大的電線,將綠色核電源源不斷地匯入華東電網,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貢獻著不竭的能源。與秦山核電站一牆之隔,便是綠油油的農田,時有農民穿梭其間勞動,這一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已經持續了30多年。

1985年3月,秦山核電站工程正式開工,歷時81個月的建設,1991年12月15日,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成功併網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中國核電技術重大突破,被譽為「國之光榮」、「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我國成為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秦山核電站就像一支報春曲,奏響了我國核電事業的春天,也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曆程。

在秦山核電站建設過程中,國外的傲慢與偏見,也時時刻刻刺激著大家的心。就拿關鍵設備的焊接技術來說,起初,一家外國企業答應以10萬美元的價格提供焊接技術手冊,然而該企業所在國政府卻又提出兩個「附加條件」:第一,使用這種焊接技術,必須向該國報備;第二,焊接時,要有該國專家現場監督。為此,秦山核電站總設計師歐陽予親自披掛上陣,聯合著名焊接專家潘際鑾,半年內拿下這項技術,並把省下的10萬美元用於各項自主技術攻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秦山核電站共有200多個主輔系統,有設備2.4萬台(件)、儀表和控制屏台1.76萬台(套)、閥門1.17萬隻、管線160多公里、電纜1100多公里,每一個零件上都滿含著「兩彈一星」精神的原生基因。憑著不服輸、不畏難的勁頭,秦山核電站抵禦住挑戰,從封鎖圈中突圍,開啟了我國鑄劍為犁、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紀元。

秦山核電站成功併網發電的16天後,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國在北京簽訂了合作建設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協議,標誌著中國跨入核電出口國行列。此後,中國陸續研發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壓水堆系列技術。核電建設的重大突破,使核科技工業力量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核科技工業體系不斷發展壯大,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優化國家能源結構、帶動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求是》2024年第19期中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文章《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策劃:許華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4558bbfbbc7553924bf429f30e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