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國主義這面壯麗旗幟永遠高揚
新華社記者
2024年9月1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簽署主席令,授予15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致敬功勳模範,弘揚英雄精神,在全社會激發出澎湃的愛國主義熱情。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厚植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這面壯麗旗幟在神州大地高高飄揚。
歷久彌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2015年12月30日,愛國主義相關議題進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課堂。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對愛國主義的重視一以貫之,思考由來已久。
童年時,母親帶著習近平,到新華書店買《岳飛傳》等小人書。回來之後,就給他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後來回憶:「我說,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親說,是疼,但心裡銘記住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跨越半個世紀,從溝壑縱橫的陝北高原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始終望向人民,心中所思始終是「國之大者」。何為精忠報國,何為家國情懷,總書記作出了最好的示範。
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主席會見時任義大利眾議長的菲科。面對當選國家主席時是什麼心情的提問,習近平主席的回答飽含如火赤誠:「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以身作則踐行,旗幟鮮明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愛國主義置於重要位置,傳承愛國主義傳統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價值,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治國理政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追根溯源,探尋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基因。
「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2019年4月30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回望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在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臍帶」。
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從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土壤中汲取思想精華,讓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煥發新的生機。
9月25日,「祝福祖國」巨型花籃亮相北京天安門廣場。花籃頂高18米,以喜慶的蔬果花籃為主景,籃內除傳統的牡丹花、月季花等花卉外,首次選取了分別寓意福祿吉祥、喜慶豐收、紅紅火火的葫蘆、南瓜、辣椒等蔬果,體現「蔬果飄香、繁花似錦」。籃體南側書寫「祝福祖國」、「1949—2024」字樣,籃體北側書寫「普天同慶」、「1949—2024」字樣。花壇底部直徑45米,為如意圖案,寓意吉祥如意、國泰民安。圖為當日拍攝的「祝福祖國」巨型花籃。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攝
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所呈現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所彰顯的報國情懷,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體現的獻身精神……這些「以全部熱情為祖國放歌抒懷」的名言警句,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深刻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念之倡之,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啟迪新時代中國青年「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回顧辛亥革命110年來的歷史,號召「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總結偉大抗戰精神,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作為重要內涵,視之為「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是愛國主義。」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
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價值體系中,核心價值觀居於主導地位,具有引領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愛國主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賦予愛國主義新的深刻內涵。
——著眼當下,闡明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孫中山先生曾指出,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
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中國共產黨100多年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是愛國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中國人民踐行愛國主義的勝利果實。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
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引下,愛國主義與愛黨、愛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實現深度融合,把國家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當代中國,弘揚愛國主義就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長期堅持,不可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不可動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紮根中國大地、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必須長期堅持,不可動搖。」
——瞄準重點,將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
20世紀50年代,翻身得解放的新疆于田縣農民庫爾班·吐魯木「騎著毛驢上北京」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傳為佳話。
「庫爾班·吐魯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優秀代表,我小時候就聽說過他愛黨愛國的故事,讓人十分感動。」2017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庫爾班·吐魯木的長女托乎提汗·庫爾班回信,希望庫爾班全家「同鄉親們一道,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範,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202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後代回信,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希望你們發揚先輩光榮傳統,更好續寫誓詞碑故事,讓民族團結的佳話代代相傳」。
縱觀中華民族歷史,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維繫神州大地上各個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力量。
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加強民族工作,總書記強調「堅持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明確宗教工作方向,總書記要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總書記提出「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視愛國主義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為築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銅牆鐵壁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凝心鑄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
「我們常講,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深情叮嚀。
對祖國的熱愛,源自一個人的自然情感,也需要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予以滋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取得顯著成效。
——完善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
2019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這份近萬字的綱要詳細闡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群體對象、載體手段等,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愛國主義教育的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制度體系逐步完善,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從《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愛國奉獻作為個人品德主要內容之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護航愛國主義教育走深走實,再到將愛國的要求體現到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範、團體章程等的制定完善中……一系列制度規範為常態化、長效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製度引導。
從把愛國主義教育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到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再到建立愛國主義教育聯席會議制度……愈發健全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機制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持續走深走實。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圖為2024年5月30日,臨近「六一」國際兒童節,河北省石家莊晉州市實驗小學的學生在表演大合唱。 新華社發 張曉峰/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逐步實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規可守,助力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時代強音。
——聚焦青少年群體,面向全體人民。
2019年1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視察。
濠江中學有著悠久的愛國傳統。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任校長杜嵐帶領學校師生在校園升起了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
2019年5月,孩子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濃濃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躍然紙上。總書記很受感動,給孩子們回信時就想著去學校看看。在信中,總書記叮囑孩子們「傳承好愛國愛澳優良傳統」,「長大後為建設澳門、振興中華多作貢獻」。回信僅半年多後,正在澳門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應約而來。此次視察中,總書記高度肯定澳門同胞的愛國情懷,對進一步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提出要求。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有機融入愛國主義故事等鮮活素材;結合青少年興趣點和接受習慣,優化愛國主義文化作品供給……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須突出教育的普遍性。針對各類群體特性,愛國主義教育層次維度不斷豐富。
科研工作者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攀登科學高峰;老師們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學生築夢、追夢、圓夢;文藝工作者努力「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以深入人心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各行各業的人們秉持愛國之心,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各自的崗位上揮灑汗水,在各個領域作出不平凡的貢獻。
——豐富實踐載體,加強陣地建設。
江蘇鹽城市,新四軍紀念館裡,一張張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訴說著新四軍浴血奮戰的光榮歷史。202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參觀,不時駐足察看,同大家交流。「這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總書記深刻指出。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有新內容、新途徑,也要有豐富的實踐載體。
一處處紅色地標成為賡續紅色基因的「講台」,一個個特殊的紀念日成為國人集體記憶的坐標,一回回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增強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
不斷豐富的實踐載體,是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揚帆起航的堅實地基,是推動愛國主義成為億萬群眾心之所系、行之所向的關鍵陣地。
——營造濃厚氛圍,打造更強「磁場」。
2024年9月29日,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再次見證榮耀時刻: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熱烈莊重的氣氛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勳章獎章並發表重要講話,以最高規格褒獎英雄模範。
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人民科學家」趙忠賢,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人民教育家」黃大年,堅守高原、為國護邊的「人民衛士」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他們的名字鐫刻在時代的豐碑上,他們的事跡感動億萬同胞。
英雄模範先進事跡廣為傳唱,引導人們把敬仰和感動轉化為幹事創業、精忠報國的實際行動;愛國主義宣傳報道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推動愛國之情進一步感染人激勵人……
愛國氛圍濃烈厚重,家國情懷厚植於心。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效果更為顯著。愛國主義正氣之歌在大江南北不斷唱響,成為新時代的最強音。
同心奔赴:「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
愛國,是驅動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的強勁引擎,是引領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的壯麗旗幟。
拳拳愛國心,殷殷奮鬥志。踏上新征程,唯有繼續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方能進一步凝聚起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磅礴力量,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國運興則體育興、國家強則體育強。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勇奪40枚金牌、91枚獎牌,創造了我國境外參加夏季奧運會歷史最好成績,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榮譽。圖為2024年7月26日,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桌球選手馬龍在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前揮舞國旗。 新華社記者 曹燦/攝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突出時代特點,走好中國式現代化強國之路。
「衡山西,嶽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秋高氣爽時節,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的學子們唱起校歌,又迎來充滿希望的新學期。
近代以來,這所「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發揚「以傳斯道而濟斯民」的教育傳統,毛澤東等一大批進步青年在此立下報國之志,投身時代洪流。
2024年3月18日,綿綿春雨中,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調研。重溫歷史,談及當前時代重任,總書記叮囑要教育引導學生「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努力成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樑之材」。
愛國,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情懷和擔當,深藏在民族復興的夢想中。
新時代之初,習近平總書記以「中國夢」開篇,擘畫民族復興藍圖,在中華大地引發強烈共鳴和廣泛認同。黨的二十大吹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軍號角,進一步為億萬中華兒女指明強國報國之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是當前踐行愛國主義的必然要求。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會遇到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重大風險挑戰、艱難險阻。
面對日益多樣化的利益訴求,愛國主義最能增進共識、促進團結;破解改革發展穩定、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難題,愛國主義最能激發勇於鬥爭、把握主動的精神力量;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愛國主義是我們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的重要精神武器。
新征程上,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團結奮進、實幹報國。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寶雞,古稱陳倉,孕育了周秦文化,以「青銅器之鄉」聞名於世。2024年9月10日,這裡迎來了前來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
佇立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院之寶何尊前,習近平總書記久久凝思。何尊銘文有「宅茲中國」一詞,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數千年來,「中國」二字與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的文明相連,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
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在要求。
北京中軸線上,傳統建築與現代城市景觀相互融合,映射出一座古都的歷史與新韻;西安大唐不夜城,年輕的遊客們身著傳統服飾與「李白」對詩,同「狄仁傑」閒話;博物館裡,各地遊客遠道而來,共赴穿越歷史的文博盛宴……「何以中國」的答案在人們心中愈發清晰,「未來中國」新的文化勝景正在譜寫。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誕生於硝煙之中的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鬥爭中孕育的文化,愛國主義是其深沉底色。
中共一大會址前遊人如織,革命聖地延安紅色旅遊不斷升溫,一處處紅色聖地成為人們重溫初心的生動課堂;烈士陵園裡總有年輕人自發祭奠,一個個英雄的名字在人們心中長久銘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掀起觀劇熱潮,經典老歌《英雄讚歌》依然風靡全國,一部部紅色文藝作品經典不朽、深入人心……
新征程上,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鍥而不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中國人民對塞爾維亞素來懷有特殊友好感情,南斯拉夫電影《橋》、歌曲《啊,朋友再見》在中國廣為流傳,激盪著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反法西斯精神,也伴我度過了青年時代。」2024年5月,在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這樣說。
愛國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的情感,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各國人民共同的願望。
從「一帶一路」架起聯通世界的橋樑,到全球發展倡議唱響合作共贏的主旋律,再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起共建美好世界的強大合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表「北京時間」、傾聽「中國聲音」、認可「中國方案」。「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成為更多人的共識。
新征程上,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既善於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也要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願以寸心寄神州,且將歲月贈山河。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80多年前,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提出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
穿越歷史的煙雲,邁向民族復興的光明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豪邁宣示擲地有聲:「這三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
執筆:高蕾 王子銘 孫少龍
來源:《求是》2024/19
作者: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