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75年|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發展新動能積聚增強

2024-10-14     求是網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圖為2024年9月20日,在2024世界製造業大會上,參觀者在體驗「本源悟空」超導量子計算機模型。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攝

科創投入持續增加,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科技力量薄弱。隨著科教興國等戰略深入實施,科技事業蓬勃發展。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超3.3萬億元,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與GDP之比為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724萬人年,比1991年增長9.7倍。2023年末,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46萬家。

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技產出量質齊升。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技術難題和國際封鎖,我國經過艱苦奮鬥,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首創成果,舉國振奮。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創新引領作用凸顯,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量子信息、大飛機製造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創新指數在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多年蟬聯世界第一。

新動能新優勢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2013—2023年,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7%、10.3%。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2023年「三新」經濟增加值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7.73%,比2016年提高2.4個百分點。

詳見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文章:《七十五載長歌奮進 賡續前行再奏華章》

(策劃:黎海華 審核:吳強 監製:王兆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d4f34ce1bdc7a2234582a04b2ef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