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包粽子,牢記「3要3不要」,每一點都很重要,建議弄懂再包

2024-06-08     小茉莉美食記

每個傳統節日裡都有著與之相對應的美食習俗,眼下端午節到了,人們心中最惦記的莫過於粽子了。在最初,粽子是用來祭祀祖先的物品,當時為牛角的形狀,也稱為「牛角粽」,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公元前 340 年,人們又將粽子與屈原聯繫到了一起,相傳愛國詩人屈大夫在面臨亡國之痛時,在五月初五,抱著大石頭跳入了滾滾的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他,便紛紛包好粽子投入江中。同時粽子又象徵著「中子」,「高中」等,所以在端午節期間,人們總喜歡護送粽子來表達祝福。

在傳統食物中,粽子是為數不多可以與家人共同製作的食物,這一過程讓人們享受了團圓親情,從而更彰顯出節日的意義,對於現代人來說顯得尤為難得。所以雖然市面上有很多現成的粽子出售,很多家庭依然會親手製作。

說起包粽子,似乎並不複雜,用粽葉將糯米包起來,再煮熟即可,不過這整個過程其實可以分成幾部分,糯米的處理,粽葉的準備,包粽子,煮粽子,其實每一步看似簡單,都大有講究,否則很容易出現漏米,夾生,味道不夠香濃等問題。端午節到了,下面就來跟大家詳細分享幾點包粽子的技巧,牢記「3要3不要」,建議弄懂再包,少踩坑。

3要

1要:糯米要浸泡

糯米是粽子的主要原材料,人們吃的也正是它本身的軟糯粘香,當然也有地區用大黃米來包,都是一樣的道理。南北地區飲食差異大,北方地區的人們多用圓粒糯米,而南方則更喜歡用長粒糯米。不過無論用哪種,都需要將其先進行充分地浸泡,一般要在4個小時以上,老人們往往會隔夜浸泡。這是因為泡過的糯米,吸飽了水分,在煮的時候更容易熟透,能夠節省很多時間,而且成品口感粘糯,香味也更濃。

2要:粽葉要煮

粽葉也是粽子必不可少的組成,各地的人們習慣就地取材,粽葉的選擇十分多樣,比較常見的有葦葉,箬竹葉,玉米葉,筍殼等。這些都是源自於天然生長的植物,其本身雖然柔軟,但韌性差,在包的過程中容易折斷。所以為了增加粽葉的柔韌度,我們需要將其用熱水煮一遍,一般來說水開後煮十五分鐘即可。經過水煮之後,粽葉能夠吸收更多的水分,同時得以軟化,在包的時候更方便。而粽葉正是粽子香味的重要來源,其香味也在水煮的過程中被更好的激發出來,包好的粽子也就更加香濃。

3要:煮粽子要壓重物

煮粽子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它決定著粽子能否呈現出完美的口感和味道。我們一般需要先將粽子在鍋底整齊碼好,之後加涼水,水面要在粽子5公分之上,煮粽子是個漫長的過程,少則兩三個小時,多則半天,所以水要加足。而粽子在水中會飄起,尤其是水開後沸騰,會將粽子托起冒出水面,那麼這時粽子便容易受熱不均而夾生。所以我們要避免這種情況,在煮之前就準備一個重物把粽子壓住。

3不要

1不要:包粽子不要裝滿

雖然糯米在浸泡時,由於吸收水分體積會有一定程度的放大,不過在煮的過程中還會持續膨脹,所以粽子煮熟的體積會比我們包的時候要大很多。因此我們包的時候,要將米和餡料整體控制在七八分滿,給糯米的膨脹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從而避免其炸裂漏米。

2不要:煮熟後不要直接吃

整個包粽子的過程其實是比較漫長的,往往從上午一直忙活到下午也吃不到,不過為了能夠吃上完美的粽子,我們要耐住性子,尤其是到了最後煮完時,也不能立即夾出來吃,關火以後讓粽子繼續在水中燜半個小時,這樣糯米和粽葉的香味會進一步融合,吃著也更加軟糯。

3不要:保存粽子不要直接凍起來

端午節每年僅有一次,人們在包粽子時都會多包上一些,這樣既可以一飽口福,吃不完的也可以保存起來,慢慢回味,平日裡可以當作早飯或是下午茶。而在保存粽子前,需要先挑出完好的粽子,放到白開水裡泡五分鐘,使粽葉重新吸收水分。然後用保鮮袋封好,再冷凍。這樣可以避免其在保存的過程中流失太多的水分,導致糯米返生,香味流失。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7fbea72ca7e141b30bbec46f093b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