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式輕機槍雖然是舶來品,但對我國卻有不一樣的情感,曾在抗戰事業中發揮作用,現在的抗戰劇中經常能看到士兵抱著捷克式「突突」的場景。其實真實捷克式輕機槍不止ZB26這一款,它也有自己的一個小家族,其中一些從外形不容易區分它們。
ZB26輕機槍
ZB26是捷克斯洛伐克在上世紀20年代研製的輕武器,是一種通過頂部彈匣供彈的氣冷輕機槍,1926年開始服役,它以高可靠性著稱,至少有30多個國家軍隊使用過它,都對它評價很高。
ZB26系列機槍使用時間很長,部分國家二戰後還在繼續仿製生產,英國的布倫輕機槍也是從該系列發展而來,目前布倫機槍仍然是一些國家的制式裝備,前幾年還有新聞報道印度軍隊在使用它。
ZB30輕機槍
ZB30是前者的優化改進型號,機槍外形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例如槍口消焰器距準星更近了,兩腳架形狀有所改變,槍管上的散熱環更淺等等,槍枝內部的零部件更粗壯紮實,在製作上引入更新的工藝。
兩款機槍相比之下,ZB30比ZB26長了1厘米多,為1180毫米,重量增加了20多克,為9.1千克,兩者仍發射相同的彈藥,不同的是ZB30射速在550~650發/分鐘,略高於ZB26的500發/分鐘。德軍在二戰中使用了較多ZB30機槍,並重新將它命名為MG30(t)。
ZB30J
ZB30J也被稱為vz 30/37,是捷克斯洛伐克為了爭奪南斯拉夫市場而開發的機槍,應南斯拉夫方面的要求做了一些修改,仍發射7.92×57毫米彈藥,整體重量比ZB30還要重一點點。
南斯拉夫總共下了1.5萬挺機槍的訂單,並將機槍重新命名為Puska-Mitralez M.37。其實這筆訂單對捷克斯洛伐克來說是虧本的,之所以還要繼續合同主要原因是維護商品聲譽,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因為ZB30J隨後成功銷往玻利維亞、阿富汗等國,二戰德軍也曾裝備過它。
ZB30J其實很好分辨,只需要觀察它的槍管就行,它的散熱環只在靠近準星的前半段,後半段是滾花表面。這款槍還可以配合重型三腳架使用,可以充當重機槍平射,也能仰射防空。
ZGB33
ZGB33是英國布倫輕機槍的前身,英國在1930年計劃測試輕機槍,勝出者將作為未來陸軍主力裝備之一,捷克斯洛伐克參與競爭,不過因為英國軍隊使用.303的彈藥,需要對機槍進行修改。
機槍按照英國方面的需求更改口徑、降低後坐力、縮短槍管、減慢射速等,它在1933年獲得ZGB33的正式命名,第二年接受了50000發子彈的耐力測試並準備生產,該槍也被英國方面稱為布倫MK.1。
它與其他捷克機槍同胞的明顯區別就是頂部30發容量的弧形彈匣,以及沒有散熱環的光滑槍管,在二戰前已經較多裝備到英軍手中,它在二戰期間使用很廣泛。
VZ.52
VZ.52機槍早期也被稱為ZB501,是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戰後研製的機槍,他其實也是對ZB26機槍的修改版本,同樣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冷結構,部分零部件通用。
該槍改為發射7.62×45毫米彈藥,既可以使用頂部25發容量彈匣供彈,也能使用50發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更強。
二戰後通用機槍成為主流,專門的輕機槍如果沒有很好的性能很難生存,VZ.52隻服役到1964年,它被VZ.59通用機槍取代。
FAO機槍
西班牙曾在1941年購買ZB系列機槍,因為二戰的影響只收到100挺ZB30和部分其他型號,當時西班牙已經全額付款,無奈之下決定自行仿製,這就是FAO機槍的由來,FAO是Fusil ametrallador Oviedo的縮寫。
機槍本身就是ZB26的複製版本,進行適當改動,例如槍管、活塞等採用其他鋼材,生產工作持續到1958年, 總產量達10508挺,其中有700挺銷往埃及。
以上只是ZB26系列輕機槍里幾個主要的後續型號,它還有ZGB31/32、ZB39等型號,這些型號沒有批量生產,因此暫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