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說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我也經歷過那個時代,沒聽說「拾金不昧和夜不閉戶」的事,那時人都很窮旡金可丟,屋裡雖說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但還是要關門睡覺,因為有小偷不值錢的東西也偷。這是客觀事實,不是主觀臆斷。
如果那個時候真的是路不拾遺的話,為什麼什麼都得找人看,看坡的看地的,看樹林的,看場院的,村子裡看場電影,村裡都得安排民兵站崗,可千萬別把小學生唱的兒歌當成真的。既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那就是沒有偷盜行為存在了吧?為什麼農村各村都有安排「看青(就是保護還沒有收割的莊稼)」人員巡邏?到天黑打穀場上沒有收拾起來的糧食,為防止被盜要安排幾個人「看場」呢?你解釋一下。不是路不拾遺,也非夜不閉戶,而家徒四壁,實在沒有可偷的東西了。
六十年代,我們村百分之八十沒有大門,有的院牆都沒有。修不起院牆和大門,並不是不想要的。那時的農村穿的在身上,吃的在肚子裡,那個年代路上撿不到東西,家裡除了幾床破被子,破衣服也沒的可偷日不關門夜不閉戶是真實話。我們村大門有一半不關門!鄰居想來就來!反正不擔心!
那個年代農村農民晚上出動到地里偷谷穗、偷玉米、偷土豆比比皆是!如果是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還用著晚上莊稼要看,收割後的莊稼要看,甚至刨完地瓜之後的田地也要看,自留地種的瓜果蔬菜成熟了,我晚上就去搭起來的棚子裡看坡,防止晚上被偷。別說了,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很窮,沒有東西可被偷,所以才「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因無物可丟,夜不閉戶是因無物可偷。我是農村的,那時候無論什麼農產品都要派人照管,而現在的農產品放在路上都沒人偷。聽說那個年代再垃圾的手錶也是奢侈品,戴手錶出門時刻提防被偷。夜不閉戶是因為窮的叮噹響,沒錢也沒值錢的東西,當年個別能住樓房哪個家裡不上鎖。
那是個可怕的年代,我知道的不是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而是人人自危,偷盜成風,鄰村有個生產隊,過年殺豬後年輕人湊巧吃下貨,煮好了,肉不見,被另一個村的一伙人偷走了,是因為後來別的破案後拱出來的,那個時候也很怕有壞人光顧。自行車放在門外,一不小心就沒了。
六七十年代是歷史上治安環境最差的,戴個軍帽上街都人搶,公共汽車上,火車上小偷非常多,如果帶錢多一點的,坐車都心驚膽戰的,生怕一不留神被偷走,凡是說那個年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都是那個年代的親歷者,六七十年代賊更多,那時候拉貨的火車一旦停下,附近村莊的慣犯就會一哄而上,所以半夜都不敢停車,所以別吹捧那個年代是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那時候的人愛偷自行車的車鈴和軍帽,現在想起來真是可笑。夜不閉戶的那只有光棍家,路不拾遺,那只有盲人做的到,家中有大姑娘的絕對閉戶。
以前的人太窮了!就算你開著門也沒啥可丟的。還是有小偷。民風淳樸些是真的。但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分之百放大了那個年的優點,屬於感情用語。根本不值得回去!回去受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