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肯打開抽屜,孩子哭暈?「抽屜」對新舊家庭的意義不同

2023-11-05     作家方曉莉

原標題:媽媽不肯打開抽屜,孩子哭暈?「抽屜」對新舊家庭的意義不同

本文副標題:

「抽屜」對新式家庭和舊式家庭意喻不同:但愛同樣重要

(來源:作家方曉莉)
(備註:本文作者是一名心理學作者,國學愛好者,曾參與傳統文化書目的出版編寫工作,也有一定審校經驗等。
提倡愛和教育,拒絕愚昧。)

2023年11月1日,在某平台,「@中國網教育」發布了這樣一則視頻:《1歲娃因媽媽不讓開抽屜哭暈送醫 媽媽:臉色發紫暈倒10多秒》,引起了熱議:

觀點主要有三方面,如下。

2. 這孩子一身反骨,氣性大,如果不從小管教,「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果順從孩子,等於讓孩子持續犯錯,總有一天,落不了好的;

3.就事論事,一歲多的孩子,有探索慾望,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設定給孩子看的小抽屜,寶箱這種,既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也不會讓孩子一直哭了。

令人驚奇的是,除了第三種觀點,前兩種觀點,基本上是認為孩子的「哭」是有必要的或者不能夠看孩子哭了就心軟,否則,這些家長們認為孩子總有一天要吃苦頭,要麼是生理上受傷,要麼是將來出事了,來不及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不服從管教,遲早要出事:雖然這個想法聽起來不太好,但確實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接下來的命運和健康,都非常關注。

所以當家長們有的提出用粗暴的辦法比如衣架或者給孩子「夾手」這類懲戒,告訴孩子,要立規矩,按照有的網友說法,必須立規矩,否則,孩子感覺只要通過這個方式就可以滿足,今後肯定無法無天了。

有的網友認為這是一種界限感。必須讓孩子知道什麼叫做邊界。

對於認為要立規矩,有邊界感的家長,哪怕一歲孩子也不例外的網友來說,他們認為孩子一定要服從管教,尤其是不能通過哭這種方式而獲得自己想要的,否則無法立規矩,否則就被慣壞了。

今後會發生非常「可怕」的事情。

對此,有的網友也表示質疑:

在這篇報道當中,醫生的建議是哄孩子,他們更多從客觀情況考慮到寶寶的健康狀況。也有網友從客觀意義上指出孩子年紀小,確實不能一直哭。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家長在一歲多的孩子,能不能讓媽媽給開抽屜這個事情上,產生如此大的分歧呢?……撇開教育方式不同而言,每個家長應該都是關心並且愛護自己的孩子,但在這件事上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其中。「@向著風追趕光」網友指出來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問題,值得每個家長關注。

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關注客觀現象,比如說,這個寶寶行為上如何了,然後你應該怎麼應對:從客觀上講,這樣是沒錯的。

但他在關注客觀行為的同時,忽略掉了人作為一種主觀性動物,或者是有情緒的動物,不能以機械的方法去應對,即便要進行客觀觀察,應該重視到人這一個主體,也要考慮他們的感受。

他曾經提出一個理論,叫「哭聲免疫法」:解釋一下,所謂哭聲免疫法,意思是家長不要被孩子的哭聲所迷惑,那麼這就產生一種影響:

是不是跟我們目前在評論區看到的現象比較相似,或者說「類似」?……意思是可以通過打罵等行為予以糾正孩子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是得到「理論」支持一樣。

由於這個「哭聲免疫法」,華生作為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在當時的美國,名噪一時。

然而,華生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問題上,並非那麼讓他感到順利和安心。

他自小缺乏安全感,終生害怕黑暗。並且他對任何形式的宗教反感(因為母親和保姆在「宗教」方面對他有影響。):正常而言,華生應該不至於採取機械的方法去面對外界的一系列反應,那麼這是怎麼形成的呢?

13歲的華生接受了父親帶著他人私奔,離開家庭的打擊,而父親此前是酗酒之人,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的華生,面對父親離開,打擊很大,後面的他,又因和黑人鬥毆與市內鳴槍而被逮捕兩次。

後來華生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並且在學校學習當中,有了自己的一套經驗和辦法,還有嘗試。成年後的他,自己也經歷了兩段婚姻,後面一段婚姻當中,他與婚外情對象羅莎莉·雷納結婚(在第一段婚姻當中,當時的妻子瑪麗·伊克斯要挾華生與雷納斷絕關係,以曝光華生給雷納的情書為由。華生拒絕了。二人離婚。),而在此期間,由於此事件影響。他被主流心理學界驅逐。

後來的華生進入商界,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契入廣告學,從而在廣告業方面,施展他的才能。後面的他,也一生推進普羅心理學方面的發展,並未真正遠離心理學,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實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與貢獻的認知。

1957年,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約翰·華生心理學傑出貢獻獎,當時是華生的一個兒子去代領的。

(備註:有關約翰·華生的資料,主要參考識典百科的「約翰·華生」詞條和百度百科的「約翰·華生」詞條,感謝分享。)

華生的子女,網絡說法不一,有名的三個子女,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貫被網絡上引為華生失敗「教育」法的案例。

「而華生的子女,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在父親嚴厲的教育下,出現精神疾病,經過多次自殺,在三十歲的時候徹底結束了生命。
華生的小兒子也不願意接觸家人,離家出走獨自流浪。華生的女兒成年以後,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並且多次自殺。華生的外孫女也和她媽媽一樣,出現嚴重心理疾病,酒精成癮,自殺多次。
延續三代的華生行為教育法則,被自己的家族證實,是有些不切實際的。因為0-3歲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非常強,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更多更專注的愛,他們才能獲取安全感。
如果孩子長久的哭聲沒有得到回應,孩子會慢慢地變得冷漠,不再和外界交流,會出現心理建設的坍塌。」
(來源:「好父母育兒幫」,《李玫瑾女兒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子女,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識典百科資料,華生有四個子女,第一任妻子瑪麗·伊克斯與他育有兩個孩子,第二任妻子羅莎莉·雷納又與他有兩個孩子。

但網絡上通常引用華生這三個子女的故事:一個自殺而失去生命,一個抑鬱症而多次自殺,另外一個流浪,以此說明「哭聲免疫法」帶給人安全感不足而導致的長期問題。

所以問題來了,為何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又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正如孩子哭了,一頓好打,孩子不但不哭了,今後顯得異常聽話一樣,在短期目標內,無視於主體的情感與情緒,而進行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管教,的確能夠「立竿見影」一般,但是在實際問題上,又要涉及到,在管教上,有沒有適應於這個孩子的辦法?

如果使孩子感受到的是粗暴的教育,爸爸媽媽並不愛我,只是想控制……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孩子可能產生長期的壓抑情緒,不被理解等等:若父母真心愛孩子,一頓好打,即便孩子落下心理陰影,這日子總還能過,無非孩子需要花費相當時間去消化與對父母的這類行為進行和解。

但父母如果很多不善於表達,很有可能導致孩子的誤解,甚至遠離。因為他們已經感到自己無法應對這種情況。

在華生的理論的當中,「愛等於食物」,只要給予需求滿足,好像這件事就完了一樣,如果是這樣認定:在商業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短期目標的實現,好像看起來成功了,也的確如此,因為商業更多時候講究成效,人們考慮的並不是感情。

而是利益。

但是在教育學上尤其教育心理學當中,如果採取短暫的「愛等於食物」,我給一次,滿足了,就可以了。然後去保持必要的距離感。那麼顯然會讓孩子感到不可接近。心理上的距離感。

如果童年當中也有相應的安全感不足,那麼在成年後,更加覺得不可親近,長期如此,一個人的孤獨至久,很容易喪失對社會和人類的信心。

(通過這些機械式「給予」行為,固然華生可以一定程度上,自認為「消解」掉了童年或者成年以前感受到的家庭方面的痛苦,從而自認為自己與一切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與距離感,但也否認了愛。這是由於他自小缺愛所造成的因素,因此遠離了感情,也懼怕真正的付出。)

因此,商業易成功,因為它講究利益,短期可以實現價值,尤其在廣告學上,目標的確定以及明確性,很容易讓人看到成果。也覺得非常直接。

因此,利益「一蹴而就」:但在家庭關係上,則一定是用真心和愛付出,孩子才能夠達到足夠的安全感給予,而感到溫暖。

所以教育心理學和商業心理學當中,雖然有相通之處,但商業廣告是一時的,因為你永不知道,這商業廣告所宣傳的產品,後面怎麼樣,但對人類而言,一些作用的持續效果,則是永恆的,即便有些看起來表面消除了負面影響,或者短暫的愛的滿足,僅僅流於表面,或者任務式完成,同樣給孩子愛的距離。

那麼中國家長當中很多信奉「棍棒出孝子」的情況,為何還有很多好的例子呢?出發點還是在於這些家長們,「愛之深、恨之切」,除了棍棒教育,還有其他事情是可以讓孩子感到溫暖的,因此與「棍棒教育」可以進行「相互抵消」之用,作用成分大的一面占了上風,便家庭關係顯得和諧一些。

若是棍棒教育狠了,一些孩子記仇,成年後也會遠離家庭。

那麼,父母是否不該用棍棒或者懲戒方式對每個孩子教育呢?……看到這裡,可能很多家長,也會質疑:有的孩子實在不聽話,「不打不成器」。

其實這裡需要正視一個問題:每當孩子犯錯,或者比如像前面新聞裡面的一歲多孩子,想看抽屜,這裡面的定義是什麼?你在乎的是什麼?

有的家長認為是要給孩子立規矩,有的家長認為是孩子必須知道被夾手的痛苦,否則的話,下次還要看抽屜……還有的人家長,事實上在腦海里的概念,將「看抽屜」與「隱私財產」掛上鉤,因此認為,那這次給孩子打開抽屜看看,是不是今後要打開別人的抽屜看了?或者今後是不是要打開銀行櫃了?……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從管教和約束著手,將孩子想看抽屜這個行為,視如「洪水猛獸」。

其實,打開抽屜這件事,是一個正常需求,如果有的人覺得不正常的,我個人認為還是要看看,孩子為什麼產生這種需求,即:孩子想打開抽屜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搗蛋,還是一部分家長們顧慮的,「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一個表現呢?我並不建議對新聞報道當中的孩子,事前進行一個推論,認為孩子要求沒得到滿足而哭暈,所以氣性大,那就不應該給孩子看的。

否則,這孩子將來無法無天了。

當然,也有人擔心孩子是不是身體不好。他們非常擔心孩子的身體,是不是哪裡不好,而導致這樣的哭泣狀況:但是是不是癲癇或者心腦血管問題,說做心電圖等等,確實也要慎重,不誤斷,但也不臆測,相信科學。

一些家長認為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慾望,但總能夠被另外一些家長給否定。

否定的理由如前面所言,無非是擔心「錢財」問題,類似於「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理由,這會兒該擔心自己錢包被掏空了。

有的網友就認為,如果順從這個孩子,等同於交出「權力」,甚至縱容孩子將來走上犯罪道路。

很顯然,在這裡,有網友是認為打開抽屜等同於縱容孩子將來走上「犯罪」道路了,不但是不服從管教的意思,同時也說明這個孩子有可能將來涉及到金錢的事情。

所以這很有可能跟不少舊式家庭當中,「抽屜」意味著財產隱私有關,因此打開抽屜,意味著動用家庭的經濟基礎和權利,因此他們有這方面的隱憂,而不僅僅只是擔憂孩子不服管教,更擔心孩子將來在財產上,是否在自己家裡會偷錢,或者去別人那邊偷錢,或者走上社會犯罪等等,家長們有這類隱憂,貌若「抽屜」成為一個禁忌名詞:即便這個報道當中的孩子,一歲多,但由於媽媽不給開抽屜,「臉色發紫 暈倒10多秒」:這引發了家長們對教育孩子,能否徹底管住孩子方面,極大的擔憂!

而在一些新式家庭當中,更多認為孩子想打開抽屜,是希望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願意採取更加和平的一些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愛,形成了很大的不同。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呢?……每個家長也許首先需要正視是自己: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是控制欲還是真的關心孩子?如果真的關心孩子,第一時間,是不是應該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想要打開抽屜?了解原因後,再作決定不遲!

因為無論曾經「棍棒式教育」出過人才,還是愛的教育,關心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方式,都無一脫離不了愛這個範圍。

而形式的表現變化只是其中之一。

然而家長如果在教育孩子過程當中害怕麻煩,甚至缺乏耐心,採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冒昧地採用「哭聲免疫法」這種方式:好像成年人爭吵了,彼此說,那我們先冷靜一下,一個放任另外一個去思考,的確一定意義上可以冷靜,但孩子還沒有建立起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熟悉之感,缺乏秩序的認知,同時他們是缺乏安全感,是希望了解這個社會的,如果在這個時候,切斷對方跟世界的聯繫,甚至施以控制慾望,那麼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在「管控」壓力之下,而喪失自我,但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那麼在後面的人生道路當中,可能會多了很多波折,一旦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不為家人所理解,甚至被誤解為錯誤和極端的事情,那麼很有可能導致一些悲觀的情緒出現。

我們更加應該去正視自己,比如家長自己,需要一個怎樣的自己,才能更加的去面對孩子和今後的教育環境。

了解孩子想要什麼?孩子的目的是什麼?不要輕易下結論。

給予信任,無論是三歲以前的孩子,還是三歲以後的孩子,永遠很重要。

參考資料:

1.識典百科,「約翰·華生」詞條;
2.識典百科,「人本主義心理學」詞條;
3.「一笑育兒」,《馬伊琍反對「哭聲免疫法」,媽媽的選擇,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
4.「好父母育兒幫」,《李玫瑾女兒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子女,形成鮮明對比》;
……
感謝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afd1cc36c727bd1cc8e2d1b5e2112e0.html



事實與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