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曉莉)
昨天我看到一則熱搜,是跟張譯老師有關的。實話說,我上一次看到張譯老師有關的新聞,印象最深的是他跟張頌文老師一起出現在一個「緋聞」上面,後來這則緋聞,被「澄清」了。
當時,據說是《偉大的戰爭》正在拍攝期間,陳凱歌導演突聞小兒子陳飛宇上了熱搜,怒不可遏,按照傳聞,當時張譯老師和張頌文老師兩人,出於關心,都去安慰,老父親恨鐵不成鋼,懟了他們之後,又要馬不停蹄去責問孩子了。
作為一名心理學作者,不知道為何,當初我看到這件事,其實心裏面有一點怎麼說呢?感覺上有點悲哀。
因為我認為陳凱歌導演在教育上,恐怕應該檢討自己的問題。
(如果當時那個網絡截圖屬實的話,的確張譯老師和張頌文老師都希望張大導演息怒,對待孩子的教育,總要理性才是。)
(新生代演員:陳飛宇)
我個人有先前關注了陳飛宇的成長史,自然也看到網絡上此前和熱搜當中,出現的一些言論,其實一點兒也不意外,但我認為,很多時候,可能需要家長自己檢討。
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很不容易的,想要成長起來,甚至穩穩地走好今後的路,更加不容易。
陳凱歌導演為人詬病之處很多是在於感情方面,比如與前期洪晃的婚姻,比如他與倪萍曾經的感情,比如他跟陳紅的婚姻,即便婚姻期間美滿,而陳紅的出現,令人質疑他對倪萍的情感是否真的那麼專一……這裡面的「緋聞」之處,令人浮想聯翩。更有人質疑陳凱歌導演在前進的道路上,性取向的問題。一句話,人紅是非多。
平常人身上容易被質疑或者關心的問題,在大明星,紅人,導演,編劇等等身上,都會爆發得異發嚴重。
在演藝圈,如何做一個平常人,恐怕是每個人需要修行的課題。
那麼,我為什麼說陳大導演他們需要檢討自身的問題呢?……我個人認為人不應該將自己過去的歷史,無論他人言論真假,而將負擔或者壓力加諸於孩子的身上。
因為身處龍潭虎穴一般的娛樂圈,平常行事更要萬分小心,那麼對陳凱歌導演和陳紅美人而言,這對夫婦他們肯定也意識到,娛樂圈是非多,要儘量避免糾紛,減少曝光,做多一些事情為妙。
而在家庭教育上,從一個綜藝節目(真人秀:《熟悉的味道2》)上可以看出,著名的「阿瑟文學」來源,「阿瑟,請坐」這個梗,看來一下是擺脫不掉了。
在父母聊天的過程中,兩人大玩文藝套路,而乖巧的小兒子,老老實實地呆在一邊,直到父親允許自己坐下,然後媽媽給喂了一口飯……按照一般人的想像,這幾乎現實里很少發生。
所以網上的「阿瑟文學」由此興起:所謂阿瑟,是因為陳飛宇的英文名叫Arthur,一般譯名為「亞瑟」,網友玩梗叫對方「阿瑟」,顯得親切了幾分,又有幾分忍俊不禁!(這分明是叫小孩子的稱呼了。)
(來源:網絡資料。)
在很多人認為這種家庭,顯得好像「半封建半殖民化」一樣,孩子既在被專制教育的情況下長大,同時又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母親的寵愛或者寵溺,顯然不足為奇,但一切也是有條件的,這樣的生活氛圍,其實是有點壓抑的。
所以我個人覺得在家庭教育上,很有可能孩子總是為了討好父母而不得不扮演出他們想要的樣子,有沒有人真正問過陳飛宇一句,這個孩子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我覺得未必是那麼的開放和開明。
在極端壓抑的情況下,專制與寵溺當中,一個人的天性很難得到真正的釋放,那麼外界的一些誘惑,便自然顯得新奇而有趣了。無論道德壓力如何,人總是在未知事物當中,顯得好奇,一切的本分也隨之消失,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夠安全和穩定的環境中,總是尋求突破點,去改變目前這種壓抑的氛圍,這是很正常的。
所以最正常而言,對孩子的教育,實際上還是要從本質出發,了解孩子真正的樣子是什麼,了解孩子真正的喜好。
培養一個人獨立的人格,尊重他,從而不會導致其它事件的發生,人的自制力不足,往往是因為這個人的天性沒有得到真正的釋放與尊重,只有真正尊重這個人的個性,他才能對外界具備足夠的免疫力,從而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服務。
父母不能以「莫須有」的謠言來制止孩子的成長,干涉他們的人生,否則,會適得其反。
好了,言歸正傳,我當時看到那張有關張譯老師和張頌文老師的網絡截圖(不知真假?……),我算是第一次自《狂飆》劇組當中他們的合作後,發現在網絡上,又看到他們一起「出圈」了。
然後到昨天,看到一個熱搜跟張譯老師有關,大概說是說張譯老師穿上了馬面裙跳舞(馬面裙自宋代初步成「形」,到明代款式成熟,男女皆可穿,但到了清代:「男從女不從」,遂於馬面裙一事,成為女性的獨美,作為傳統樣式,保留了下來。)
有一說一,馬面裙是適合張譯老師穿著的,穿上後,整體顯得溫柔大方,跟他低調內斂的氣質,非常適宜。
但在活動當中,有人拿著狂飆的實體書,請張譯老師簽名,張譯老師連連擺手,最後作了個「合什」的標誌:有人說張譯老師的面上流露嫌棄,我個人認為並不一定是他嫌棄《狂飆》劇組或者說嫌棄這本書,或者嫌棄過於的經歷,甚至粉絲咖位太小,這個真不至於。
我認為他的神情更多的是表明他心裏面一直還將《狂飆》劇組之前的合作放在心裡,他唯恐引起那邊忌憚,是有可能的。
所以他的面上流露嫌棄,恐怕並不能輕易解讀是他自己以為自己大牌,我覺得不至於。了解一個人應該了解這個人的故事。
而張譯老師在《狂飆》當中的表演,我雖然這部劇,沒有看完,也希望有一天能有時間和精力,將其看完,但總體來說,我還是有關注張譯老師和張頌文老師等人的演技。
張頌文老師的演技有個特點:膽大心細。大開大闔,收放自如。跟他對戲的人,會非常舒服。因為他很能將您代入角色。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演員。
而張譯老師,的確過去《狂飆》那部戲,當時有關網絡言論,確實更多會關注點在張頌文老師身上。但我並不認為這是有些人認為他會嫉妒張頌文老師,我認為這個不至於。
只要您關注張譯老師的「戲」:我確實也沒看過他其他戲,張頌文老師也是,我也只看他《狂飆》的戲。先前是為張老師的文筆所震驚,從第一次在頭條看到張老師的文筆,我用的稱呼是「你」便足以證明,我內心將其看成一個非常親切的文人,而對方回答也很謙虛有禮。竟說只是流水帳,這令我感到了他人格的高尚之處,便不止於文人這個定義,我認為他是一個人品貴重之人,所以我又用了「您」這個稱呼。
從才能到德行,他令我非常尊重。
(說明一下,張頌文老師的作品分別在《讀者》《天涯》、《青年文摘》上見刊,而我是先頭條關注他的文筆,後來看他出圈了,我才曉得他的作品,竟然在高中語文試卷上也有題目,非常厲害。)
(來源:北青網,《張頌文的散文,登上高中語文試卷!網友喊話:張老師過來做題》。)
但我並沒有因為張老師是我此前關注的老師,不管是文筆還是因為他是明星、演員的身份,而忽略張譯老師的表演,這個沒有。
因為我第一時間去看《狂飆》作品是受了網絡影響,很多人都在討論這部劇,最初我是被「大嫂」高葉的品位所著迷,因為她的耳飾選擇,還有服裝品味等,演技上的內斂深沉,自有魅力,所以我最先是被這位大嫂給圈粉了,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張頌文老師是我之前盛讚過對方文筆之人,非常驚訝。
當時,《狂飆》還沒上演呢!我想終究是,苦天不負有心人吧!
再回到正題。我也是看《狂飆》的時候,第一次去領略張譯老師和張頌文老師的演技,然後去看看我已經粉上了的高葉老師的演技,去看看她多麼美麗,我很欣賞她。
那在我學習和欣賞的過程中(我也喜歡錶演,也喜歡編劇。自然免不了在這兩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我發現,張譯老師的演出有個特點:他是一個非常隱忍的人,他的表演也很隱忍,我認為在戲路上的探討(不知道我非演員之人,能否評價?……),我認為在戲路上的探討,他非常多變,此前我沒有看過他以前演的片子,但他很像我們寫小說當中,出其不意的這樣一個隱忍的主角,他開始一出場顯得很平凡,但你可能不知道,他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而在逐漸相處過程中,你會逐漸了解這個人,這個人隱忍的品性之下,是難得的深沉。
我當時一直在觀察他的整個表演,我頓時明白了網絡言論的演技探討原因!正如現實當中,一個隱忍而有原則之人,他所展現的更多是顯得普普通通,然而堅韌不拔去做事一樣,他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顯得那麼大膽和出位,而這樣的表演,撇開演技不談,本身角色是有自帶形成的一種魅力,而一個演技上佳的演員,在完全體會了這個角色的歷史外,開始進行演繹,越是接近人性,越有感染的力量,人們可以從歡笑中領略悲傷,也可以從痛苦中得到升華。
所以有些人說張譯老師嫉妒張頌文老師,我覺得不至於。也有人說,張譯老師因為與《狂飆》劇組不和,所以故意不給《狂飆》實體書籤售:我覺得張譯老師沒有簽名,大概是有兩個原因。(因為我對這件事,很多地方不了解,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據說當天是《無價之寶》的電影發布會,然後張譯的粉絲請他去給《狂飆》簽名,那麼他有可能是顧及這是《無價之寶》的電影發布會,而去簽《狂飆》的實體書,擔心不尊重「東家」的嫌疑,也是有可能的,畢竟有「主場」問題;
第二,可能很重要的一點,我不知道是不是這麼一回事。也是網友說的。
(網絡有傳言,安欣、高啟強這兩個角色一開始安排兩名演員:楊洋老師,張譯老師,但期間,本來徐紀周導演之前就看中的張頌文聯繫上了自己,先前張頌文沒有給予回應?……當他們聯繫上後,終於確定主角了,然後張頌文飾演高啟強這個角色,安欣由張譯出演了。
而這個說法,被否定了,認為是「子虛烏有」的。)
有一說一,楊洋老師飾演安欣,張譯老師飾演高啟強,感覺有點奇怪。前者顏值在偶像劇中常見,後者給人更多是正派形象,反派上的表演,以前我沒見過,但他一看,眼中有正氣,是軍人該有的模樣。
(演員當中,張譯和夏雨給我感覺有一股狠勁,身上有軍人氣質的是這兩位。雖然夏雨是出生於軍人家庭,而張譯本身是退役軍人,但他們眼神當中有正氣,跟一般娛樂圈小鮮肉,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我感覺他們的演出,屬於靈魂表演。)
(看到楊洋這張照片,誰能不說帥呢?……有一說一,我覺得這個髮型適合他。)
(夏雨在演藝圈是少有的才子,書畫皆絕。且是用心。)
但無論是否存在「換角」風波,或者沒有,如果已經敲定的事情,已經決定演出,我認為按照張譯老師的性格,不至於去故意怎麼樣,我覺得他不是這種人。
但有的網友有個說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按照網絡提供的這種說法,那麼顯而易見,張譯老師作為一個非常關注主旋律的演員,估計在表演當中,如果涉及到劇本問題,他可能為了結局,為了節奏感或者自己心中圓滿的結局,而得罪他人,在所難免。
不單單是他在業務能力上,或者自己演技上的追求,也希望整個表演更完美,畢竟他是有責任感的一個人。
但是,我認為原則上,如果導演或者負責這個事情的執行者並沒有樂意讓演員去干涉演藝進程或者必須按照對方要求來,那麼很有可能會引發衝突或者矛盾,儘管本質上是善意的,而在甄選過程中,為了追求目的而沒有顧及到一些人的感受,那麼有可能犧牲一些不太重要角色或者不是名咖這類角色的利益而導致對方自尊心和經濟利益受損,這是有可能存在的「狀況」:只是說有可能。
通常這類事情發生在一般特別有責任感的人身上,這類演員他們不僅僅執著於表演,也關注整個團隊進程,並且高度榮譽感導致他們必須對整部劇或者整個影片負責,這類人是比較少見的,但也正因為這樣,很多時候,可能會引發衝突,因為沒有第一時間跟導演組或者投資組進行商量妥當,他人認為你越俎代庖,或者耍大牌,故意欺負小演員,等等,都是有可能。
儘管這個人是純粹的。
所以我猜測如果以上網友所言屬實的話,那麼假設存在這種現象,說明張譯老師「關心則亂」,在這種情況下,得罪人是很有可能的。而他人卻誤解張譯老師耍大牌,故意刪戲、改戲都是有可能的,從而導致誤解的產生。
而張譯老師的性格隱忍,註定他不會多解釋。
那麼這樣一來,如果說《狂飆》這部戲,真的「爛尾」的話,後面出的書,導演組那邊是不是好意思專門去問張譯老師,還真不一定。(倘若真的出現不和的話。)而在劇照的問問題上,據說《狂飆》的實體書出版,前面沒有看到張譯老師的劇照,我猜測如果真的當時有矛盾的話,又一下抹不開面子,而劇照涉及到肖像權的事情,那麼是有可能,不出現劇照的事情,也是有這個「考慮」。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實體書是電視劇《狂飆》演出後的創作,而雙方之前誤會沒有澄清,矛盾還沒消除掉的話,這種情況,可能不提及對方,或者是不涉及對方肖像權,是導演組那邊的考慮,也是有可能的。)
而我認為,如果確實這個《狂飆》戲後面爛尾,實則說明,儘管張譯老師此前行為並不是為一些人所喜,甚至也冒犯了一些人的利益,是他的不周到之處,沒有顧及更多人的感受。而他從目標出發,希望整個戲更多,未嘗不是在進行一種類似於「監製」的職責,試想一下,如果對他放開這方面權利,是不是張譯老師還會得罪那麼多人呢?……如果確定他仍然忽略一些不重要演員或者一些事情不周到,能不能公開談談呢?他是不是真的那麼大牌,所以不願意交流呢?
我覺得對於這些事情,其中隱射出來的不能去說張譯老師「小心眼」這種,這類標籤對他而言是一種傷害。
而他在「監製」的過程中,其實跨越了演員的障礙,但跨越之後,顯然不理想,因為劇組當中他的角色定位是演員,無疑對一些人來說,越俎代庖。
其次他在情商上的不足,沒有更多考慮到比如劉若清老師等人的利益,做事情,肯定也要以人為重,將事情做好之外,也應該考慮到每個人的利益和價值,我覺得這一點,張譯老師確實需要進步。
這個我覺得劉若清老師確實也是委屈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狂飆》劇組已經「鬧翻」,後面的實體書創作,是他們後來的努力,而張譯老師已經明白,此前自己干涉太多,跨越了界限,如果對方並沒有提及自己(估計也怕尷尬),另外就是涉及肖像權問題(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而實體書中沒有放其人劇照:那麼張譯老師很有可能是考慮到這其中的界限問題,進行退步。
以免糾紛再一次發生。
(這是有可能的一種「預測」。)
總的來說,我認為張譯老師和張頌文老師同樣在陳大導演為家庭教育而煩惱的時候,他們願意去關心別人,結果被懟,這都說明,其實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都是願意去幫助別人,而相信別人的人。
每個人在做事過程中,團隊合作當中,難免有所不足,這都正常,人應該學會的是進步與合作,而不是給任何一個人傷害,無論自尊心,還是經濟利益或者其他,我想這是每個人需要學習的一個過程。
至於有的流言,我個人覺得不應當「火上澆油」。
比如:
(像這種狀況,我覺得不能夠故意解讀成張譯老師被人故意找茬云云。原先張譯老師與張頌文老師一同在《狂飆》劇組,大家都很知道的,所以有些人對一些情況並不是太了解的話,寒暄當中去詢問,張頌文老師在哪裡?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劇組,劇組,拍戲的時候在一起,下次雖然不一定在一起,但彼此之間,都是有交流的。也有聯繫。
所以這個人肯定按照自己認為的想法,去進行詢問了。)
總而言之,我不支持任何人對人或者事情進行「標籤」解讀或者過分解讀。這可能會偏離了真相。
誠然,我認為張譯老師有「影帝」的標籤,但出現一些事情,不能單純定義他這個人耍大牌,或者小心眼,這個做法,我覺得不合適。
另外他的確有不周到,不夠細緻之處,這很正常,但我覺得需要雙方彼此說開,而在他不周到、不細緻之處,也應該給他更多機會在這件事上去進行澄清和說明。
任何人做事情,都是從點滴做起,小角色到大角色,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明星。不應當去排斥他人的成果和努力,任何人都值得珍惜他們和尊重他們的成果。
而在探索如何更好的拍片之中,也要像張譯老師一樣,擁有著對節奏和整體的關心,假如真的爛尾了,確實他也做了很多不夠周到的地方,難道他的建言,完全都不值得尊重嗎?……在一個劇組當中,有演員願意行使「監製」的職責,這非常難得。
但他能不能做好,以及行使這個責任過程當中,有沒有讓大家都滿意,這個是可以探討的,也可以提出問題,彼此都能更加進步。
我個人還是挺喜歡他的表演,在《狂飆》當中,我被張頌文老師演技征服了的時候,我又何嘗不是意識到張譯老師隱忍的演技下掩藏的一顆真心。
他確實還不夠完全坦然去面對所有的真誠和善意,也將自己層層裹起來而形成一種安全感,但應該相信,他並不是一個耍大牌的人。
而他在《狂飆》實體書上的拒簽行為,本質上更多是對價值的尊重,對他人勞動成果的付出成果,以及擔心進一步引發糾紛的「忌憚」(如果確實此前有所不愉快的話,而誤會沒有說開了的話。),所以這是他的界限感所致。
但我仍然堅持認為,在下一個劇組,如果張譯老師仍然願意行使監製職責,而他在監製過程中做的不夠細緻、周到之處,所以告訴他的,畢竟,能者多勞嘛,而不是一味否定。
「關心則亂」:在每個人關注的問題或者是非上,我們很多事情,要去看全局,看看全局之外,除了對事情的關注,也要對人的關注,有些人看重人的價值本身,有的人關注事件的進展,我們應該將兩者都結合起來,讓每個人都很愉快,讓每件事也做得更好,這才是所有人的願望。
而張譯老師與張頌文老師曾經一起關心過的陳凱歌導演那邊,其實也是一個「關心則亂」的問題,有時候,不要將自身的負擔和壓力,轉嫁到第三人身上,跳出來看看,再去尊重別人,也就避免了更多的不愉快的事情,讓自己心煩意亂了。
最後祝娛樂圈今年順利!等待過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