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歡有歡:
為什麼我們說一些老藝術家是「德藝雙馨」?在我看來,藝術與藝德是並行的。或者說,本身藝術成就的超越需要品德的參與,在一些事情上的領悟,一個人的品德越高,這個人在藝術上面的創造力與表現力也會越強。
但如果非要從眾的庸俗,則注重淪為眾流。
之所以說新鳳霞老師在評劇方面的表現令我折服,不僅僅是因為她清純的美麗,樸實的性格,上進的追求,也因為她有著無私的美德,陽光,明朗。
這一切的一切,都並不是「俗流」可以取代甚至顛覆的,反而顯得可笑。
人應該追求一種怎樣的藝術?……倘若覺得抹煞了一個人的道德甚至人格追求,或者人身傷害而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後面肯定更有成就,我完全可以說,這個人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甚至可以說,不怎麼像一個正常的人類所能作出的道德範圍之內的事情。
而毫無懺悔可言,則直接決定這個人的藝術品德,不可能被規劃為人類可貴的藝術家之流,甚至連一個正常的、普通的,善良的人類,也不可以說是了。
人之缺陷,也許在於追求當中失去自我。但本來不需要失去自我。在名利之中,他們達不到那種藝術標準,便採取黑暗的方式「取而代之」:待功名成就之後,來個徹底反悔,自己也是被冤枉的云云。這類人,並不是說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或者一個真正美德上的人。
當所有人選擇了屈服於錯誤,那麼在錯誤當中,這個人的人格,早已被自我抹煞。
(備註:圖片是新鳳霞老師的劇照,來源於網絡,讓我們永遠緬懷她。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