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家方曉莉)
(備註:此圖片來源於本人通過「AI軟體」繪製而成,感謝分享。)
近些時候,我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人對「儒家」進行批判,動輒便言封建時期儒家誤人、誤國,只是統治者用來「愚民」的手段罷了,其實準確意義上來說,在封建時期,不管是怎樣的帝王,地位多高,權力多大,或者是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對「皇權」、「神權」如何的敬畏,但真正的儒道精神不體現在封建時期的政治格局上,這種格局如果是對百姓,對民生屬於束縛情況,顯然不是真儒家。
什麼是真儒家?真儒家不畏人言,敢於付出是真的,但真儒家道德謙厚,不「恃才傲物」,是一種修養的體現。
我們在原先的戲文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人做官之後,志得意滿,便顯得自己與普通百姓截然不同了。即便對方沒有忘記家鄉父老,但言語之中,自覺是讀書人了,驕傲意味,溢於言表。於是乎,他們對普通百姓的情況,便顯得不是太理解了,好像一下子跨越了一個階層一樣?……我們不否認,任何時代都有一些自認為自己是普通百姓,所以不見得是一定非常老實厚道的,這種情況哪裡都有。
但這類做官的人很有良心,也體現在,他們忽然意識到自己跟此前的那幫人不一樣了,但還能秉承良心,給百姓一個公道,於是民呼為「清官」:什麼時候,必須做的事情,義務當中的,你秉公處理,即便不能完全視百姓為家人,但也能意識到,從而去保護他們,還他們一個公道,竟然變成一個奢侈的事情,從古至今,清官百姓愛戴,但能真正做清官,又少之又少!所以這難得之事,即便清官傲然,人們只認為尊重他們的個性,而備加尊敬罷了!
除了清官之外,也有完全的純官,這類官員自一上任,便一力給百姓辦事,他們的主旨就是為百姓服務,意識到自己公僕的身份,即便也官員的威嚴,但主要指職責是辦案,這類純官有他們的眼色見,即便才華不一定完全如清官那般傲然,但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致力於做好每一件事,這就是他們的德行所在。
對於純官,只要不亂判案,大家都是喜歡的。
清官與純官,前者重視個性,終能意識到,自己雖跨越階層,終不能忘本,而努力去踐行自己「父母官」的本色,所以他們雖然表現出十足的才華,但關鍵時候,總是令老百姓念念難忘,認為這個清官是一個好官,沒有跟一般官員那樣魚肉百姓,至於高高在上有沒有,不一定有,也有可能是有距離感的,也有可能沒有,這都視情形而定。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清官比貪官在百姓當中要有威信、威望,他們是百姓心中的神祇,所以在包青天逝世之後,民間立廟,也是這個緣故。
而純官重視做事,最怕是死板,清官很多能夠順藤摸瓜,因個人是一個十足個性也才華之人,故而終究能夠找到源頭,最終幫百姓伸冤。
而純官很多事情「就事論事」,也許很多時候,不一定完全找到源頭,根據所謂的「客觀表象」去進行判斷,好是好在也許不一定貪官能夠得利,人家就已經乾了,不好是也許有的時候不是貪官,而是其他人,或者也是貪官,這背後的事情,仍需找到源頭,再行處理,他們有時候會少了這一步,這樣一來,就無法找到真正的根源,所以後面的案件會再次爆發,民怨持續沸騰,治標不治本。
除了官員之外,對很多人而言,不管是世家還是做了官的人,不少便會自恃身份,與同僚或者上司打交道之時,自謂自己忠心拳拳,英雄本色,文武之道等等,但毫不諱言的說,因己之長而絕他人之短,也是常見的事。
譬如世家大族,自認為有資本,而對非世家大族打從心底的藐視,這幾乎是屬於「九品中正制」為何被廢除的來源了。
若世家大族恪守應有禮儀之道,遵循禮制與祖法,又怎麼可能需要被科舉制所代替呢?……科舉制被人罵了許多年,但在歷史上它在整個中華文明史上還是貢獻了不少棟樑之材。好的科舉人才同樣屬於應世人才,也都是有的。
但世家大族或者門閥對資源與資本的控制,從而導致這類人對非世家大族藐視,則勢必影響皇權,試問他人又在怎麼可能完全去聽從您的指揮呢?……因念中有失,便難以為繼。
而對普通人而言,原本不一定為眾人所仰望,一朝的勢之後,便利用手中資源或者自認為有所仰仗而發展自己的勢力,又哪裡可以說,這類人是完全的純然與清然呢?……固然一些人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比如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種也不算真正的勢力,也不屬於朋黨,但事實上,很多人將志同道合的朋友與朋党進行了誤解。
他們不明白這當中的區別,將朋黨與志同道合者劃為一談,便自認為得勢,認為自己這邊有才華,有背景,有資源,又可傲視他人了,但對於真正老百姓的苦難,並不見得有真正的同情,因為他們往往是以自身的優越感而炫耀存在,對於同類人,比如同僚這類人,他們往往採取「俯視」的態度去看人家,這往往也令同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感到深深羞愧,只能暗嘆一聲,自己沒有那樣的才華,沒有那樣的品德,沒有那樣的資源……生起深深的羞愧後,便只能遠離之,而另外一些人是不買帳的,並且覺得厭惡,於是又產生了仇敵,發生了矛盾,陷入了激烈的朋黨之爭當中。
人,最怕的是一邊標榜自己屬於清流,一邊又結朋黨之爭,一邊藐視普通人的品德與才華或者才能等,一邊又標榜自己十分愛國,而到處「砥礪前行」:一個人若心不穩重,而有所偏失,便如一個人架秤,一段秤砣掛著,另外一個故意的持續「高高翹起」:這當中分量多少,只怕水分也太多了一點。
所以才華是可以摻假的,傲氣是可以給自己樹敵的,普通百姓會讓你失去人緣的,朋黨之爭終究無所得利的。
比朋黨更厲害的是造反。
在造反這件事上,總有一些人將其稱之為「揭竿起義」甚至冠之以「為民請命」的名義,歷史上哪一次造反不都是打著高大上的旗幟,而行使「奪權」之實,篡權之事?誰敢攔我,誰不愛國,又在這類人身上,體現得巨露無遺!
封建時期講究正統,它就拿傳統說話;
封建時期講究嫡庶,它就拿傳位說話;
封建時期講究倫理,它就拿杜撰說話;
封建時期講究正格,它就拿遠房親戚說話。
放到今天,什麼敏感的時候可以被這類造反派們拿來利用,便什麼敏感的事情拿來遮擋,構陷群眾與同僚甚至上級,都是常見的事情,這造反派,如安祿山連唐朝都能給你掀翻幾下,看你倒不倒,他們哪裡還有真正的倫禮?
在整個歷史長河當中,無論造反派還是當初擁戴造反派們「成功」的人們,打著各類旗幟,標榜自己是真正為民考慮,是真正的皇權、神權統治者,從而利用儒家之說,甚至各類說法去擁護自己的「統治」:
試問這樣的儒家精神,又怎麼可能代表真儒家?
至於現代一些人,因司馬遷很有學問,故而冒充是其人後代,但這類人連司馬遷真正作品都能胡謅,可見不是真正的後代。
恃才傲物者絕非最可恨的,有恃才傲物,說明此人注重良心,但又因為恃才傲物,這類人完全不顧忌周圍人眼光,也往往會因為自身眼界狹窄而誤判形勢,在一次又一次攻擊他人當中被人所厭棄,這絕對不是一種好的兆頭。
標榜自己愛國而恃才傲物,這類人只能說是流量主義。
而在整個歷史長河當中,我們如何判斷他人是不是真的有才華:
第一,此人必定不會恃才傲物,即便有恃才傲物之嫌,一定以民生為本,而不是一個人傲視普通群眾,表面認為自己為民生考慮,實則他們所要聯合的只不過是自己認為的和和自己可以平起平坐之人,他們的心思並不在於如何改善老百姓目前生的局面,他們也許更多渴望通過打倒「政敵」而實現自己「政通人和」的需求,但在真正的團結群眾和同僚這件事上,做得很差。
簡而言之,這類人認為他人不足自己,便會採取極端的攻擊方法,令人遠離。
所以,若好以攻擊方式令人遠離者,恐怕不見得妥當。這類人的才華是有缺憾的。
第二,這類人一定尊重他人。
他們判斷別人的標準非常溫和,可以向上學習,也可以向下兼容:但事實上在這類人眼裡,也沒有上下之分。
好恃才傲物者。很喜歡給人判斷階級、圈層之分,屬於自己這邊的圈子裡的人,哪怕錯的,也是對的。
不屬於自己圈子這邊人,覺得對方勢弱,或者沒有自己這邊強大,便予以攻擊與藐視,呈現出一種赤裸裸的無情。
與這類人自我標榜的有才華,形成一個很大的笑話。
若人總是喜歡用階層來判斷彼此,必然會失去真正的判斷。
因為沒有邏輯,所以自成邏輯,是這類人最可笑的功夫。
第三,以己之沒有的,攻擊他人有的,又用己之有的,藐視他人沒有的。
喜歡玩弄雙重標準是這類人的特色。
一方面,他們自身沒有擁有更多資源和本錢,沒有更多才能、才華、品德或者是資源背景等等,於是艷羨那些已經擁有或者更強大的人,內心憤懣不平,故而總是攻擊這類人,認為那些人是關係戶,靠著關係上去的,十分不恥!
另外一方面,如果那些關係戶當中有些與自己有「淵源」的,則一定不是關係戶,如果這類關係戶錯了,那一定是別人的不對。
同樣一個事情,發生在自己認同的關係戶上和自己不認同的關係戶上,這類人是兩種處理辦法,看起來很有個性,實則有所偏頗。
因為自己喜好圈層利益,所以必有好惡的不同!
而在玩弄雙重標準上,對上資源或者圈層人物是仰視的,因仰視不成而攻擊中。期間有關係戶有淵源的便視為自己人,擺出一幅清流的樣子,予以辯護,實則是內心狹隘所致。
而對下認為對方資源或者品德、才華遠不如自己之人,便可以肆意攻擊,通過這類方式而呈現出自己的高雅品格,有所不同。
但恰恰這種形式,反應了其人品質上的不足,瑕疵太多,以圈層之偏見,而論所有人,這一定有問題的:
人可以藉助圈層而認識所有人,但不可以圈層而自認為桎梏而對他人進行偏頗判斷,自設圈子,而不斷設立重重障礙,最終令人難以理解。
很多人認為世家大族在歷史當中是值得尊敬的,並且一貫標榜如此。
我們也往往可以看到一些人抨擊學閥當中,一方面,又以以學閥結交為準。
一方面,一些人口稱不媚權貴,但在權貴面前,是沒有良心的。
他們總是用自己的一些標準和方法謊稱是社會的標準和方法而對他人有所限制與攻擊,甚至構陷他人,而達到自己恐怖的目的。
我們知道,一個真儒家的信仰者,絕不至於連「中庸之道」這四個字都不懂。
他們不懂這其中的謙虛溫厚,只認為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
而在直面錯誤這件事上,也無法積極勇敢,內心總是包庇著自認為的「群黨」之人,以圈層而論人,以階級而對各類人有所不同,又標榜清流而行污濁之道。
可見這類人,也並不是真儒家。
可以嘆惜一聲有才華,但才華還沒到達道德的底限。
可以說一聲有品位,但品味只屬於自己人的。
人如果不能在大江大河的歷史當中,將自己化為一粒水滴,而勇於學習之地,便成為坐井觀天之事,只是貽笑大方。
你所擁有的種種,無論有與無成為你的攻勢,而恰恰忘了自己也是普通老百姓一枚,在人海當中,什麼也不是。
所以,人之文筆,犀利是可貴的,但不遵循客觀事實,又是赧然的。
有時候這赧然上了天,也流不到大江大河,只在人心裡,留下一滴眼淚罷了。
(備註:此圖片來源於本人通過「AI軟體」繪製而成,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