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世世護持世尊,凡夫就像這張紙與繩

2020-08-03     善知

原標題:阿難世世護持世尊,凡夫就像這張紙與繩

生活中擾亂清凈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凈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佛也是通過種種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經、律、論」各種典籍讓世人學習,傳下各種法門讓世人修行,從而世人才會真正棄惡揚善,讓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就佛果。

阿難生生世世護持世尊

發願度眾生,此時就應照顧好身、語、意業,結好眾生緣。凡事都要多用心!

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歡喜或滿腹煩惱,需看過去是否和對方結了好緣。有所付出,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即是好因緣。佛陀常常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結好緣,曾講述了一段他與阿難的往昔因緣,希望弟子重視因緣,多結善緣。

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年少沙彌在一間古寺里修行。他的教法很嚴厲,嚴格要求沙彌要精進用功,勿自我放縱、浪費時光。

老師父常對小沙彌們說:「大家要精進用功,不管是行、住、坐、臥,一定不離經文。哪怕是在外托缽,走在路上也同樣要時時背誦經文。」

其中有一位小沙彌,他謹記老師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缽出門乞食,眼睛專注地看著缽,直直地向前走,口裡朗朗地背誦經文。

那時,有一位長者看見他,打開大門要讓他進去,可是由於小沙彌背誦得很入神,而忘記了要托缽,一戶戶地走過去。

長者看到小沙彌從他家門口經過,嘴裡還一直念誦經文,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情形,覺得這位沙彌很可愛!他就向前叫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

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了,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

長者又問:「你為何這麼專心,乃至於對周圍的環境都沒有感覺呢?」

小沙彌說:「我師父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教我們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縱,要時時精進。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背誦很多經文,而且要背會才可以回去。」

長者就說:「你這麼用功精進,不如以後每天都來我家,我供給你滿缽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費心沿路托缽了。」

從那開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長者供給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讓他無後顧之憂的修行。年輕的沙彌很感恩,更加專心精進、深入經藏。

佛陀說完這個 故事 ,告訴弟子:「當時的沙彌就是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見,這都是因為過去種種好因緣的結果啊!」

人與人間的相處,有「因」必有「緣」。有了因緣,才有互相對待的結果和彼此感受的回報,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遠離的。人無法離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處於群眾」,需與人結好緣。

釋迦牟尼佛離開皇宮到處參訪、求道時,雖然有一段時間是在苦行林靜修,但是他成道之後,為了教化眾生,還是必須回歸人群。所以修行不能離開人群。

總之,與人結好緣,將來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辦法、能力及因緣度化眾生。所以善緣是很重要的。

凡夫就像這張紙與這段繩子

佛陀在世時,得知七十位婆羅門群聚修行,佛陀覺得這群人善良且很有心共同修行,應該要為他們指引正確的方向,讓大家以正知、正見向前精進。所以某日就走到這群人修行的地方,詢問他們,平日倚靠什麼生活?如何修行?他們回答,平日田作畜牧以為生活,祀奉日月水火以求出離生死。

佛陀告訴他們,如此求福,並不能脫離生死,人天之福享盡仍要墮落,亦說法讓他們了解真理,婆羅門聞法歡喜,懇求皈依,遂成為比丘,與僧團同行。

然而離開故鄉時,這群比丘卻對家庭戀戀難捨,心生後悔,佛陀也知道他們的想法。剛好有一陣風吹來了一張紙,比丘撿起這張紙,聞到上面的香味,分析應是包香料的紙,雖其中已無香料,依舊保有其香。再往前走,看到路邊有一段繩子,撿起繩子聞到一陣腥臭,大家也推斷這是綁魚的繩子。

佛陀遂以此教示,凡夫就像這張紙與這一段繩子,近香則香,近臭則臭,漸漸受污染而髒臭卻不知覺,要薰習香物凈化自心,還需要一段時間。這七十位比丘聽了,知道佛陀對機說法,趕緊向佛陀頂禮懺悔,從此堅定修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OGisnMBd8y1i3sJ8L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