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解放軍中的「戰神」,在歷次戰爭中取得過輝煌的戰績,曾經一手導演了孟良崮戰役,全殲國軍王牌美械整編74師,逆轉了整個解放戰爭的形勢。
粟裕從小愛看《三國演義》,對當中的人物也非常痴迷。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並不高,在《粟裕研究文萃》一書中,直言諸葛亮「不會打仗」,算不上軍事家!。
位居共和國大將之首的粟裕,為什麼會對古代聲名卓著的諸葛亮如此輕視?
孟良崮戰役
聲名顯赫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相國,時人送「臥龍」的稱號,被認為是可以「安天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就是帶領著劉備一路力挽狂瀾,從當初的一無所有,到蜀漢建國坐穩了地盤,成為「三分天下」的勢力之一。
他很有大局觀,在隱居時就已經認清天下局勢。及至劉備向他請教,便以《隆中對》作答,提出占據益州、守住荊州、聯合孫權、北進中原的政策,與後來歷史的走向幾乎一致,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治理國家方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予了他極高評價,認為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在他的管理下,整個蜀國「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加之諸葛亮本人的人格魅力,不僅蜀國人對推崇有加,就連統一天下的司馬氏,也非常尊重這個昔日的「對手」,即使已故多年,仍然追封他為武興王。此後歷朝歷代,諸葛亮的地位越來越高,在各地祭祀的武廟中,一直穩穩位列「十哲」之一。明太祖建歷代帝王廟,諸葛亮成為為數不多的從祀名臣。在歷代賢臣良將中,諸葛亮排位極高,歷來享有著不錯的聲譽。
諸葛亮
諸葛亮的戰績
雖然諸葛亮也是一名「軍事家」,但縱觀他的一生,幾乎沒有參加過非常大型的會戰。《三國演義》當中描述的「赤壁之戰」,諸葛亮有很多的戲份,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巧借東風」,其實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進行的附會演義。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最大的貢獻,就是促成了孫劉聯盟,真正的戰鬥進程,跟他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他一生的軍事成就,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率領張飛與趙雲進攻劉璋的巴郡、廣漢、蜀郡,兩年間連克四十一城,為劉備建立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個階段就是守土擴疆,收復南中五郡,並降伏孟獲,取得城池五十一座,穩定了蜀國周邊的環境,積累了參與中原爭霸的資本。
第三階段就是北上伐魏,前後一共進行了五次,一直打到了陳倉,但未能再前進一步。魏將司馬懿採取了避戰不出的策略,硬生生拖死了勞師遠來的蜀軍,諸葛亮也死在最後一次征伐的途中,結束了他充滿傳奇的一生。
赤壁之戰
謹小慎微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塑造成善用奇謀的軍事天才,羽扇綸巾、談笑風生,決勝於千里之外。實際情況恰恰與此相反,諸葛亮一生都是穩紮穩打的。雖然後期伐魏是以弱攻強,但依然經歷了長期的準備,每次發兵都動員了十萬以上的兵馬,相對司馬懿的軍隊並不處於下風。
類似於「空城計」這樣的軍事冒險,顯而易見不會出自諸葛亮的手筆。當時的蜀國大將魏延,曾經提出過「子午奇謀」,即從一條子午小道,發動令曹魏意想不到的奇襲,一路攻向關中,直搗黃龍拿下長安。然而諸葛亮認為這個計劃太過於冒險,並未給予認同。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諸葛亮謹小慎微的性格。
正是由於戰術思想上的保守,粟裕對其進行了批評:在當時魏強蜀弱的形勢下,不應該在正面相持、緩慢推進,而應該採取更加出人意料的戰略。
粟裕
以弱勝強的粟裕
反觀粟裕,則是在近乎不可能的情況下打出一片天地。眼看著第五次反圍剿即將失敗,中央蘇區派出了僅有6000人的紅七軍團,北上開闢新的戰場,說白了就是作為炮灰去吸引火力。這部分紅軍的裝備極其差,大部分使用的還都是冷兵器。
在浙江、安徽的山區遭遇了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很快被打得一敗塗地,最後粟裕僅僅帶著500人,逃向了深山老林。
就是靠著這500人的班底,粟裕在農村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並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等到抗日戰爭爆發,粟裕成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戰爭中他的戰術素養、戰鬥意志得到進一步增強,取得的戰果也是可圈可點。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羽翼成熟的粟裕終於露出了鋒芒,不僅抵擋住了國民黨向華東解放區的瘋狂進攻,取得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又在宿北、魯南戰役、萊蕪、泰蒙、孟良崮等地展開決戰,殲滅了國民黨大量有生力量。後來又指揮了開封戰役、淮海戰役、上海戰役等,打出了戰爭史上堪稱教科書式的決戰。
粟裕指揮的戰鬥,很多都是「以少勝多」。蘇中戰役,以3萬對陣敵人12萬;豫東戰役,以20萬對陣敵人25萬;淮海戰役,以60萬對陣敵人80萬。在劣勢兵力下,粟裕運用得當的戰略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圍點打援,才能取得如此多的勝績。
粟裕
戰場的抉擇
如果採取諸葛亮穩紮穩打的戰術,華東野戰軍幾乎很難與國民黨軍隊抗衡。
國民黨在抗戰中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裝備了大量美械,並得到美國的各種支持。又接受了投降日軍的武器,甚至直接將日軍編入作戰序列,為了掠奪地盤無所不用其極。
解放軍在完全劣勢的裝備下,只有採用合適的戰術方法,才能扭轉劣勢。他們創新了很多的有效打法,如穿插迂迴戰術:「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敵後,分割圍殲之。」打得國民黨軍隊異常難受。又如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實施大規模包圍作戰,有效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成為屢試不爽的必殺技。
以至於在韓戰中,人民志願軍延續了「優良傳統」,對二戰中不可一世的美軍,造成了不小殺傷,讓他們重新認識了中國陸軍的實力。
諸葛亮的真實成就
相比於戰場上的成績,諸葛亮在軍事理論上的成就,則更為亮眼。亦將亦相的諸葛亮,在如何用兵、治軍上,也很有自己的見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向晉武帝司馬炎送呈《諸葛氏集目錄》,當中就有《兵要》、《軍令》等篇章,至今仍然留存「兵要十則」、「軍令十五條」,是我們研究他軍事思想的重要材料。
諸葛亮非常強調軍隊的「教化」,指出要用「忠、義、禮、智、信」的思想來「武裝」將士們的頭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無往不勝。同時還要賞罰分明、嚴明紀律。在這一點的執行上他是相當堅定的,被他寄予厚望的馬謖,在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後,即便非常不忍,諸葛亮依然對其加以軍法。
對自己也是嚴格要求,當第一次北伐失敗時,他主動上疏自貶三級,體現了他對「紀律」的嚴苛。在戰法上,諸葛亮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要善於洞察敵人動向,熟悉地形、地勢的危險,進而化被動為主動;部隊進退掌握好時期,對艱難危險要充分估計;攻防作戰,要充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
在陣法上創製了「八陣圖」,武器裝備上研發「諸葛連弩」,諸葛亮的這些貢獻被後人推崇備至,唐代大詩人杜甫也寫下「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緬懷之句。
八陣圖
諸葛亮與粟裕,誰更具有競爭力呢?
如果非要做一個類比,那麼諸葛亮就好比體制內的優等生,一切都是穩紮穩打,按部就班地工作、升職,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粟裕則更像一個創業的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體會出各種各樣的人生百態。
在粟裕的戰爭生涯中,只有勝利這個唯一的選項,其他任何結果都意味著失敗和死亡。為了勝利可以使用一切的手段,在這條道路上,並沒有任何的「戰法」可言。這是他早點在安、浙一帶參加遊記的經驗,也是一條無比殘酷的「叢林法則」。
諸葛亮眼中的「勝利」,僅僅是完成「先帝遺志」,北上伐魏、統一中原,進而光復大漢的聲威。但這似乎只是他個人的選擇,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五次北伐,其實當時蜀國,無論朝野上下,對諸葛亮的雄心壯志並沒有太多的興趣,他死後,「主和」的聲音立即占據了主流。
諸葛亮劇照
他們的比較,其實根本不在一個賽道。讓粟裕去到蜀國,他能否擺平後主、籠絡群臣,消弭各式各樣的矛盾,讓國家上下齊心協力,這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同樣,讓諸葛亮去打一場兵力懸殊的游擊戰,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
歷史已然過去,只能任由後人評說。
文/陳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