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地理視野|《詩經》中的「風花雪月」——雷暴近十年我國暴雨變多變強了?

2023-11-09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課程資源•地理視野|《詩經》中的「風花雪月」——雷暴近十年我國暴雨變多變強了?

《詩經》中的「風花雪月」——雷暴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

也是一部記錄古人生活與情感的百科全書,裡面有一些內容反映了天象、地貌等,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直觀感受,也是人們在觀察天氣現象的過程中、在時時感受四季交替和萬物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些經驗性規律,並以詩歌的形式展現出來。

雷暴——危險的天氣

《國風·召南·殷其雷》中說「殷其雷,在南山之陽」,意思是說,雷聲隆隆,在南山陽坡響起。氣象上,雷暴被列為危險天氣之一。

雷暴是熱帶和溫帶地區可見的局地性強對流天氣。雷暴發生時可伴隨有雷擊、閃電、強風和強降水,例如雨或冰雹。雷暴可發生於春季和夏季,常見的例子是夏季午後,在北半球的南山陽坡因日照強烈,岩體表面迅速增溫,大氣變得不穩定,大氣急劇上升。極端條件下可能在冬季隨暴風雪發生,被稱為雷雪。

雷暴的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2小時,其生命周期包括積雲階段、成熟階段和消散階段。成熟的雷暴表現為高度發展的積雨雲,其對流中心有強烈的上升運動,四周則為下沉運動,可形成下擊暴流和颮鋒。

總的說來,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雲的中、下部以負電荷為主,雲的下部前方的強烈上升氣流中還有一範圍小的正電區。因此,雲的上、下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後,就產生放電,這就是平常所見得閃電現象,放電過程中,閃道中的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衝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當雲層很低時,有時可形成雲地間放電,這就是雷擊。

因此,雷暴是大氣不穩定狀況的產物,是積雨雲及其伴生的各種強烈天氣的總稱。

提到雷暴,或許會首先想到它帶給人類的災害。雷暴造成的後果,包括並不僅限於建築、交通運輸、經濟作物、森林大火等,還會直接威脅人的生命,造成嚴重的破壞損失。

當雷暴真的來臨,每個人都應該到達安全的區域,進行暫時的躲避,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雷暴的孕育之下,雲、電、雨在空中交織糾纏,難解難分。這一壯觀凌厲的景象,對大氣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近十年我國暴雨變多變強了?

近年來,極端暴雨頻發,不僅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

華南地區——暴雨最愛光顧的區域

我國通常將24小時總雨量達到50毫米的降雨定義為「暴雨」。

如果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100毫米,那便達到了「大暴雨」等級;如果24小時降水量大於等於250毫米,就達到了「特大暴雨」等級。

在我國,暴雨多出現在4月至9月,但不同地區的暴雨多發階段不同。譬如北方地區雨季短,暴雨多出現在7、8月份,其他月份暴雨很少;而南方地區雨季時間長,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5到8月均為暴雨多發階段,各月暴雨日數相差不大。

其中,華南地區為近年來我國暴雨發生次數最多的區域,華東地區次之。暴雨發生次數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近年來,我國暴雨變多了嗎?

2012年至2022年間,我國共發生暴雨天氣過程472次,年均發生次數約為42.9次。

2012年至2022年,我國暴雨發生次數並沒有較為明顯的增加,甚至還有緩慢減少的趨勢。

近年來我國暴雨變強了嗎?

每次暴雨過程的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暴雨的強度。

2012年至2022年,我國暴雨站日數有明顯的增加趨勢。這意味著,2012年到2022年,我國暴雨天氣過程的持續時間或影響範圍有增加(擴大)的趨勢。

我國大暴雨天氣過程的持續時間或影響範圍總體有緩慢增加(擴大)的趨勢。

可以看到,2012年到2022年我國日降水量最大值存在波動,總體有緩慢減少的趨勢。

但這並不意味著暴雨帶來的風險在逐步降低。因為暴雨發生在人口密集、地表環境複雜的超大城市,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伴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極端暴雨可能產生風險連鎖效應,帶來巨大生命財產損失。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提升城市韌性的同時,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在暴雨來臨時從容應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0cdb53ab96674c36fe2342b92545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