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岩石地貌類型之一。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為典型。具頂平、坡陡 、麓緩的形態特點。
丹霞地貌的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它使部分紅層變形,並將盆地抬升。紅色地層沿著垂直節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風力作用等侵蝕,形成深溝、殘峰、石牆、石柱、崩積錐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鐘乳等地貌形態。主要山體呈方山狀、堡壘狀、寶塔狀、單斜狀峰群等。丹霞地貌區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有的早已成為風景區,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有3類: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 )。硫酸鹽類岩石( 石膏 、硬石膏和芒硝 )。 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達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 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 、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石芽和石林
最初地表岩石會出現幾何形態,組合規律的溶溝,有些地勢平坦地區還會出現溶溝原野。
加拿大 Nahanni 的喀斯特溶溝長達10公里,有50米深。
英國約克 Malham Cove 國家公園中的溶溝原野,也是電影《哈利波特》取景地。
石灰岩地塊因為強烈的溶蝕作用,還能形成大型的石芽或者石林。
石灰岩中碳酸鈣含量越高,石芽越尖銳高大,否則就又矮又圓。
石林就是更大的石芽,在中國雲南、福建永安、四川興文等地廣泛分布。
馬來西亞巫魯山國家公園還出現了劍狀石林,最高45米,像刀鋒一樣直入雲霄。
漏斗和天坑
地面還能溶蝕出一個個的小型窪地,被叫作漏斗。
有些窪地還能積水成湖,中國雲南普者黑的濕地湖泊就是這樣形成。
漏斗越來越大,會變成岩溶盆地,就是中國西南地區常見的壩子。
漏斗還有可能坍塌成為天坑。
1981年,美國佛羅里達曾經發生過72小時內坍塌形成直徑106米,深30米的巨型漏斗。
中國是個天坑大國,廣西樂業擁有世界最大的天坑群,一共有28個。
重慶奉節小寨天坑是世界最深的天體天坑,有666米深。
聽說小寨天坑可以徒步到坑底,狗本來挺高興的,但當我快3個小時才吭哧吭哧爬上來的時候覺得自己被坑了。
岩溶石山
一些巨大的可溶岩地塊頂面整體統一時,會出現岩溶高原。
斯洛維尼亞的kras高原、中國雲南昆明、越南北部一帶都是典型的岩溶高原。
這是越南Dong Van岩溶高原。
岩溶地區的基岩山地也叫作岩溶石山,表面經常會有岩石裸露,凹凸不平。
這種坑坑窪窪非常適合攀岩。
法國凡爾登大峽谷、中國桂林陽朔的石山都是世界頂級的攀岩聖地。
在一些平坦地區會形成基座相連的石山群,叫作峰叢,基座分離的石山群,叫峰林。
峰叢和峰林經常出現在濕熱多雨的熱帶和亞熱帶,中國桂林的峰林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中國美的象徵。
在一些海岸地帶會形成海上峰林,越南下龍灣就是一個海水版的桂林山水。
最終,山峰會越來越少,形成像泰國攀牙灣的大白菜一樣的殘峰。
在大自然的力量之下,殘峰最終也會消失不見。
地下溶洞
岩溶地區的地表河流向下溶蝕導致地表水轉入地下,形成常年穩定的地下河。
地下的岩溶作用還能形成溶洞,世界上大部分溶洞都出現在岩溶地貌發育的地區。
構造運動還會使得地層上升,出現多層溶洞。
世界上最深的溶洞是喬治亞的veryovkina溶洞,有2285米深。
馬來西亞沙撈越mulu國家公園的鹿洞中,在傍晚可以看到百萬隻蝙蝠集體出洞聚餐。
墨西哥的Chichen Suytun溶洞自從被《尋夢環遊記》取景之後成為世界級網紅景點。
關於溶洞的玩法,外國人們喜歡潛水、探險這種刺激的。
美國肯塔基的猛獁洞開發了一條6小時徒步線路,出來就和礦工一樣,畫風非常殘酷。
我們中國人比較養生,用五顏六色的燈光把洞裝飾成龍宮,人人都可以有一個龍王夢。
鈣華沉積
岩石溶解這個過程也可以反過來。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富含鈣離子的水在溫度升高、壓力變化的時候,發生二氧化碳肇事逃逸,碳酸鈣又回來了,形成鈣華。
這個過程被叫作沉積作用。
在溶洞中常見的石鐘乳,石筍,都是洞穴裂隙流出的岩溶水留下的碳酸鈣沉積體。
地表凸起部位水流速會加快,二氧化碳逃得快。
所以,鈣華沉積一般出現在地表凸起處。
在坡地上,凸起處鈣華沉積越來越多,把河水攔截形成階梯狀的鈣華池。
黃龍五彩池、土耳其棉花堡是典型的鈣華梯池。
在棉花堡,遊客可以光腳沿著水池爬上山坡,還可以看到很多身材魁梧的東歐阿姨們在池子裡泡澡。
鈣華在岩溶地區的河道上沉積,還會阻塞河道成為堰塞湖。
中國九寨溝和克羅埃西亞plictvice公園的大部分湖泊都是這樣形成。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3、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 、生物作用和氣 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係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 1.8萬餘千米,島嶼岸線 1.4 萬餘千米。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海底地貌 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 表面形態的總稱 。海 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 8 萬千米,寬數百至 數千千米,總面 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大洋最深點11034 米,位於太平 洋馬里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大陸邊緣。為大陸與洋底兩大台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 3 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大洋盆地。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占海洋總面積的45%。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台。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總面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脊翼區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台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與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
5、風積地貌 wind-deposition landform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於古河流沖積物;現代河流沖積物;沖積-湖積物;洪積-沖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岩風化後的殘積 - 坡積物。影響風積地貌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構、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如風的類型 ,有單風向、雙風向與多風向;風速度的大小、起沙風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組成物質的粗細與多少;地面的水分與植被分布狀況等。
風積地貌的基本類型是沙丘。沙丘的主要類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拋物線沙丘、縱向沙壟、新月型沙壟、復合型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沙地等。
6、風蝕地貌 wind-erosion landform
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所形成的地表形態。風蝕地貌的主要類型有:風蝕石窩。陡峭的迎風岩壁上風蝕形成的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石窩稱為風蝕壁龕。風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經風蝕作用而成的蘑菇狀岩體,又稱石蘑菇、風蘑菇。雅丹地形。河湖相土狀堆積物地區發育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相間的地貌形態。雅丹是中國維吾爾語,意為陡峭的土丘,因中國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區發育最為典型而命名。其發育過程是:挾沙氣流磨蝕地面,地面出現風蝕溝槽。磨蝕作用進一步發展,溝槽擴展為風蝕窪地;窪地之間的地面相對高起,成為風蝕土墩。風蝕城堡。水平岩層經風蝕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稱為風城。多見於岩性軟硬不一(如砂岩與泥岩互層)的地層,中國新疆東部十三間房一帶和三堡、哈密一線以南的第三紀地層形成了許多風城。風蝕壠崗。軟硬互層的岩層中經風蝕形成的壠崗狀細長形態。一般發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區。風蝕谷。風蝕加寬加深沖溝所成的谷地。谷無一定的形狀。風蝕谷不斷擴大,原始地不斷縮小,最後僅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風蝕殘丘。風蝕窪地。鬆散物質組成的地面經風蝕所形成橢圓形的成排分布的窪地。較深的風蝕窪地如以後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乾燥區的湖泊,如中國呼倫貝爾沙地中的烏蘭湖等。
7、河流地貌 fluvial landforms
河流作用於地球表面,經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所形成的各種侵蝕、堆積地貌的總稱。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
河流一般可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 3 個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依平面形態可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分汊型和遊蕩型;按河型動態主要分為相對穩定和遊蕩型兩類。山區與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著不同的發育演化規律與特點。山區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縱坡降較大,谷底與谷坡間無明顯界限,河岸與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為順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層沖積物,有完好寬平的河漫灘,河谷橫斷面為寬U或W形,河床縱剖面較平緩,常為一光滑曲線,比降較小,多為彎曲、分汊與遊蕩河型。
地貌類型中包括侵蝕與堆積地貌兩類,前者有:侵蝕河床、侵蝕階地、谷地、谷坡;後者含:河漫灘、堆積階地、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階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類型,可以分為: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分上疊與內疊階地)、基座階地和埋藏階地。對河流階地的類型及其河谷的結構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過去,了解現在,預測河流發育的未來。
8、冰川地貌 (glacial landform)
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
冰川是准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並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營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岩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峽灣、岩盆等。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後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沖平原和冰水階地等。
9、冰緣地貌 (periglacial landform)
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冰緣原意為冰川邊緣地區,今一般指無冰川覆蓋的氣候嚴寒地區,範圍相當於凍土分布區,部分季節凍土區也發育冰緣地貌。因而冰緣地貌又稱凍土地貌。地表由於氣溫的年、日變化及相態變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凍結和融化過程稱冰緣作用。主要有凍脹作用、熱融蠕流作用、熱融作用、雪蝕作用、風力作用。冰緣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有:石海、石河,多邊形土和石環,冰丘和冰錐,熱融地貌、雪蝕窪地。
冰川地貌組合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從冰川中心到外圍由侵蝕地貌過渡到堆積地貌。山嶽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為:雪線以上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緣作用帶;雪線以下至終磧壟為冰川侵蝕- 堆積地貌交錯帶 ;最下部為終磧壟、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帶。
10、湖泊地貌 lake landform
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湖浪是風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質點振動的現象。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攜帶的、湖岸邊坡被剝蝕下來的物質,在岸邊形成湖泊濱岸地貌。湖浪衝擊邊岸,形成的激浪流拍擊湖岸,形成了以侵蝕作用為主的湖蝕地貌,如湖蝕崖、湖蝕穴、湖蝕階地等。湖積地貌有:湖積階地、湖積平原、湖積沙壩等。入湖河流所攜帶的物質,在湖口地區可形成湖濱三角洲。由於風、氣壓、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圍繞一定位置發生有節奏垂直升降變化的定振波,從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濁流谷地、濁流扇等。當湖泊不斷填充淤塞,湖水變淺,逐漸向沼澤方向演化形成沼澤。
11、構造地貌 structural landform
由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蹟,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大範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12、熱融地貌 thermokarst landform
地下冰受熱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稱熱喀斯特地貌。熱融作用是凍土中的冰融化后土體發生收縮、沉陷的過程。
熱融地貌可分為2類:
熱融沉陷 ,主要發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斗、窪地、沉陷盆地,積水後成為熱融湖。多發育於平原或高原地區。
熱融滑塌,多在<16°的緩坡上發育。有新月、長條、圍椅、枝*等平面形態。有明顯的季節性活動周期。中國大興安嶺北、祁連山東的熱融滑塌每年始於春季,夏季達到高峰,秋季逐漸停止。
13、人為地貌 artificial landform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麵塑造的地貌體的總稱。又稱人工地貌。人類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既有直接改變地貌過程和地貌類型,也有通過人類各種社會的、生產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間接對地貌的改變。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反饋和影響也更頻繁,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例如由於工業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強了溫室效應、全球氣候的變暖和海面的上升,危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為地貌可以分為4個方面 :
人類活動直接對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設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壞性的,如邊坡堆放礦渣引起人為崩塌與滑坡。
人類通過農業生產利用與改造土地,促進農業區域各種(優劣)地貌系統的形成,如亂開墾土地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園林田網化則可減輕沙漠化。
人類通過發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統。
人類通過大量的工程、技術活動改變了地貌的過程和類型。如大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過度的地下水的開採則引起地面下沉等。
14、重力地貌 gravitational landform
坡地上的岩體或土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由於坡地重力所移動的物質多為塊體形式,故又將這種移動稱為塊體運動。按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動、蠕動3類。
形成的重力地貌類型有:
崩塌,又可分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
滑坡。
蠕動土屑。
土溜,又分為凍融土溜、熱帶土溜。有時也將山地溝谷中的泥石流列入重力地貌。實際上,它是重力地貌與流水地貌之間的過渡性地貌類型。
地表風化鬆動的岩塊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塊體運動過程而產生的各種地貌現象的總稱。其過程分兩類,一是突發性過程,時常造成災害;一是非災變性緩慢過程。產生的地貌現象是:上部山坡物質不斷被遷移,使山坡逐漸後退;山麓就近接受缺乏分選的碎屑堆積,減緩坡度;整體山坡形態隨二者而不斷變化。重力地貌類型分為侵蝕類型和堆積類型,前者以陡崖為主;後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岩屑坡)、滑坡台階、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階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指各種風化作用生成鬆散的風化層和岩石風化裂隙,岩體結構面發育程度與產狀,地形形態,水活動浸潤作用降低岩土強度與休止角,侵蝕、潛蝕與溶蝕作用產生臨空面而增加岩土剪力、震動等。它們隨各地自然條件變化而不同,故重力地貌有一定的區域性。人為因素指各種經濟活動破壞斜坡自然穩定態。重力地貌普遍存在,甚至存在於海底。因其具有一定的環境效應,包括突發性災害地貌過程和地表沙石化,故受到人們的重視。因重力地貌的發生存在變形時間效應,故具有可預測性。中國成功地預報了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歸新灘大滑坡。
15、黃土地貌 loess landform
發育在黃土地層中的地形。黃土是第四紀陸相黃色粉砂質土狀堆積物 ,占陸地面積的1/10 。
典型的黃土地貌有以下特徵:
溝谷縱橫、地面破碎。中國黃土高原溝谷密度達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溝谷下切深度為50~100米 。溝谷面積占流域面積的30%~50%,有的達60%以上。地面坡度>15°的約占黃土面積的60%~70%,<10°的不超過10%。
侵蝕方式獨特、過程迅速。侵蝕營力有水、風、重力和人為作用。作用方式有面狀侵蝕、溝蝕、潛蝕、泥流、塊體運動和挖掘、運移土體,其中潛蝕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溝、天然橋、土柱、碟形窪地等「假喀斯特」地貌。黃土抗蝕力極低,侵蝕速率為1~5厘米/年,個別溝頭可達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沖刷成一條數百米長的侵蝕溝。溝道流域內有多級地面。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嶺為第一級;降低60~80米為第二級;再降低40~60米為第三級。一般第一級地形面的黃土地層層序較完整;第二級地形面離石黃土上部地層較薄,以致消失;第三級地形面多只有馬蘭黃土堆積。第二、三級地形面分別構成谷地,第三級地形面以下為現代河谷。溝道流域黃土地貌層狀結構是黃土地貌發育歷史過程的記錄。
黃土地貌類型主要有黃土溝間地、黃土溝谷和獨特的黃土潛蝕地貌。
黃土溝間地。包括黃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頂面平坦寬闊的黃土高地稱塬。長條狀的黃土丘陵為梁。溝谷分割的穹狀黃土丘為峁。老溝谷(距今約10萬年形成)中由黃土堆積成的平坦谷地稱黃土墹。為溝谷分割後的平地稱黃土坪。
黃土溝谷。有細溝、淺溝、切溝、懸溝、沖溝、坳溝(乾溝)和河溝等7類。前4類是現代侵蝕溝;後兩類為古代侵蝕溝;沖溝有的屬於現代侵蝕溝,有的屬於古代侵蝕溝,時間的分界線大致是中全新世(距今3000~7000年)。
黃土潛蝕地貌
流水由地面徑流沿著黃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滲進行潛蝕,破壞了黃土的原有結構或使土粒流失、產生洞穴,最後引起地面崩塌所形成。
海岸地貌,這個看似尋常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地貌類型,在高考地理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海岸地貌的魅力與形成,為你的高考地理備考助力。
一、海岸地貌考點解析
1.海岸地貌的類型與特徵:了解不同類型海岸地貌的特徵是高考地理的重要考點。例如,沙灘、岩岸、珊瑚礁等不同類型海岸地貌的形態、分布及形成機理都是考察的重點。
2.海岸線的變遷與影響因素:海岸線的變遷是海岸地貌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理解海岸線變遷的影響因素和過程,對於解決地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3.海岸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海岸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在高考地理中,這一話題往往以綜合題的形式出現,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方案制定能力。
二、海岸地貌知識梳理
1.海岸帶:指陸地與海洋互相接觸和互相作用的地帶。
2. 海岸地貌:海岸帶在構造運動、海水運動、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態。
3. 主要類型:
(1)海蝕地貌:
海蝕崖:海水不斷衝擊岸邊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蝕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蝕崖不斷後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傾斜的基岩平台。
海蝕柱:在海蝕平台上,有些抗蝕能力強的部分保留下來,成為海蝕柱。
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之間的關聯性
海水衝擊岸邊的基岩,掏空下部,上部岩石崩落,形成海蝕崖;海蝕崖後退,微微斜向大海,形成海蝕平台;海蝕平台抗侵蝕強的部分保留下來,形成海蝕柱。
(2)海積地貌: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
海積地貌僅受海水運動影響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地形、氣候、地質也能使波浪力量減弱,海濱沉積
物就堆積下來形成各種海積地貌。比如海積階地就是由海水的堆積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邊平坦寬闊台階狀堆積地形。
4.知識擴展
(1)好望角:好望角是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是一條細長的岩石岬角,像一把利劍直插入海。因多暴風雨,海浪洶湧,故最初稱為「風暴角」。
(2)成山角: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這裡三面環海,一面接陸,巨浪飛雪,氣勢恢宏,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成山角直插入海,臨海山體峭壁如削,崖下海濤翻騰,水流湍急,常年經受大風、大浪和風暴潮的衝擊。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