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也有大器晚成的,研製成功13年才量產的M1榴彈炮

2022-07-04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武器也有大器晚成的,研製成功13年才量產的M1榴彈炮

一戰結束後不久,美國決定研製新一代輕型榴彈炮,用來滿足陸軍在特殊地形下的火炮需求,除了對火炮打擊能力的要求之外,還要這種火炮能夠進行大幅度拆解運輸,火炮在1927年定型,可量產工作直到1940年才展開,這種武器就是在二戰中大量使用的M1式75毫米榴彈炮,後來更名為M116。

M1榴彈炮的研製和量產工作如此緩慢,跟美國自身沒有戰爭需求有一定關係。M1類似於當時的步兵炮,火炮重約650千克,展開全長約3.7米,最大射程超過8千米,它可拆解成6個大件用馬匹馱運。

在1940年前緩慢生產了不足100門火炮,這些炮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採用M1式炮架,這種炮架採用木製車輪,只適用於牲畜牽引。1940年因為二戰爆發急需武器裝備,M1經過修改進行量產,新型號被命名為M1A1。

M1A1最大的變化就是採用M8式炮架,它採用充氣橡膠輪,更適合車輛高速牽引行軍。這種現代化的修改版本對火炮打擊性能沒什麼改動,主要提升了機動能力,拆解更加迅速,能用空降部隊的滑翔機運輸,更重要的是還能分解成9個降落傘包用飛機攜帶空投,傘包內包括18發炮彈,尤其利於特種行動或空中物資支援行動。

另有一種採用開腳式炮架的型號,被命名為M3A3,它帶有較大面積的正面炮盾,雖然火炮性能也沒什麼變化,但它是不可拆解運輸的,限制了使用範圍。

該系列火炮生產工作持續到1944年,總產量約8400門,M1A1是主要的生產型號,美國陸軍山地部隊和空降部隊是主要用戶,另有數百門提供給英國和我國,其他如法國、澳大利亞等也獲得一些,二戰後還外銷了一些。

M1A1雖然同時出現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但在太平洋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更大,因為這裡的島嶼爭奪和叢林戰鬥並不適合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展開。有一門通過空投在義大利特別空勤團手中戰鬥的M1A1比較傳奇,隊員們用這門炮偷襲公路上的敵軍,還用它炮轟城市,給對手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二戰後M1A1在性能上已經落伍,英國就在50年代將手中的M1A1全部退役,但有個別國家使用很久,例如土耳其在本世紀初仍有裝備使用,美國也將其中少部分改成禮炮使用至今。

越戰期間美國還出現了另一種特別的改裝版本,因為獨特的戰場環境催生出支援火炮的需求,M1A1雖然性能好但威力太弱,一種以M1A1的炮架和107毫米迫擊炮相結合的火炮出現,它可以大角度快速發射標準迫擊炮彈藥,這就是M98 107毫米迫擊炮。它與M1A1在外形上比較相似,但炮管更長,也沒有了原來的水平滑動閉鎖機構。

M98的彈藥威力與105毫米榴彈炮差不多,火炮重量卻只有後者的一半,1962年開始服役,它通常與4.2英寸迫擊炮搭配使用,兩者彈藥通用,它的服役時間較短,60年代末就退出現役,也算是一種非常冷門的武器裝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067b5a6062e03b39a26273de5f065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