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來,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較以往更為複雜。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所回落,部分指標月度之間出現一定波動,這既有極端天氣特別是雨澇災害多發等短期因素影響,也反映出經濟運行面臨不少困難挑戰,特別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個階段,由於發展動能轉換,一些經濟指標在月度、季度間有所波動是難免的。對此,我們既要看到短期波動之「形」,更要把握長期發展之「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仍然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但總體上看,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高質量發展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經濟長期向好有基礎、有條件、有支撐。
今年以來,我國積極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有效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需求,鞏固拓展經貿合作「朋友圈」,國際循環的質量進一步提升。圖為2024年6月27日,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泰馬跨境鐵路班列在重慶江津小南埡站等待發車。新華社記者 唐奕/攝
宏觀調控發力顯效,進一步夯實抵禦短期波動的定力。有力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顯著優勢,也是長期以來我國防範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衝擊、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來,宏觀政策強化統籌、組合發力,一批聚焦擴內需、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措施陸續落地顯效,既促進了經濟持續恢復,也為長遠發展積蓄了動能。從實施效果看,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帶動設備類投資和生產較快增長,對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增長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前期發放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正在轉化為實物工作量;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紮實推進保交房工作,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樓市活躍度有所提升。我國宏觀政策工具依然豐富,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加力實施宏觀政策有條件、有空間,將持續為經濟平穩運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進一步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錨定發展第一要務,加力破除重點領域體制機制障礙,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很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市場活力不斷激發,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我國既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又有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兩者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將持續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有力凝聚了社會各方共識,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活和增強社會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創新動能持續釋放,進一步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創新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積累了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隊伍,高新技術企業已超46萬家,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在前沿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有力推動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強筋壯骨」。近年來,我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茁壯成長,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帶動新消費、新基建等領域發展潛力釋放。上半年,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7.4%,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製造、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0.9%、57.0%。截至6月末,全國新建5G基站54萬個,智能算力占算力總規模比重超過30%。創新動能穩步增強,新經濟增長點逐步形成,有利於對沖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強上行動力。
高水平開放走深走實,進一步提升中國市場的磁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在為全球經濟注入強大動能的同時也促進了國內經濟長足發展。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出口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在14%左右較高水平,已成為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今年以來,在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國積極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有效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需求,鞏固拓展經貿合作「朋友圈」,國際循環的質量進一步提升。上半年,集成電路、家用電器等傳統優勢產品和汽車、船舶等新興賽道產品出口額均實現較快增長;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14.2%,引資規模處於近十年來高位;免簽國家範圍不斷擴大,各口岸通過免簽入境的外國人次增長近2倍,助力中外人員溝通交流。隨著開放新機制加快建設,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開放紅利還將繼續釋放。
綜上所述,儘管面臨來自國際國內新的困難挑戰,但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態勢沒有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繼續累積,可以說是短期「形」有波動,長期「勢」仍向好。對於經濟恢復中遇到的問題,對於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挑戰壓力,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只要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就能夠推動發展潛能加快轉化為發展勢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向前、行穩致遠。
詳見: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文章《全面準確看待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策劃:黎海華 審核:吳強 監製: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