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馬拉松愛好者與專業馬拉松選手有哪些差距?

2022-08-01     Garmin佳明

原標題:資深馬拉松愛好者與專業馬拉松選手有哪些差距?

馬拉松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大眾流行,很多業餘高手的成績進步巨大,有些已經接近專業選手了,我們常說的某某城市業餘一哥一姐,往往代表了該地區業餘選手天分與努力的天花板。
然而,如果真的去評價絕對成績,會發現資深馬拉松愛好者與專業選手之間,總會有些難以跨越的鴻溝,究其原因,是馬拉松愛好者在時間精力投入上遠遠不及專業馬拉松選手。

訓練量和訓練效率大不相同

第一個差距就是訓練量。對業餘選手而言,一個月能用於跑步的時間相對有限。大家有本職工作,訓練往往利用工作之餘。專業選手一整天主要的事情就是訓練、營養和休息。所有時間都是圍繞著能力進步進行的。所以我們看到,多數業餘選手的訓練量都遠遠不及專業選手。

有些業餘選手跑量巨大,比如每天跑20公里可能達到月跑量600公里,但這600公里的「跑量構成」卻並不科學,太多單一的距離、速度和強度,無法帶來可持續的訓練效果。即便是科學的「跑量構成」,在上強度的時候,也難以達到專業運動員的「努力指數」。如果你見過專業運動員在進行速度訓練時的狀態就知道「不要拿自己的愛好挑戰別人的專業」這句話的含義了。

專業選手除了跑量大,跑量構成也非常科學,該上強度的時候強度非常高,該低強度的時候心率又非常低。專業選手的每次訓練都目的性明確,如此方能強度適宜、成長迅速。為了達到某些備賽期的超強提升,專業隊還會去高原集訓,以促進紅細胞生長,達到攜帶氧氣能力的提升,這些都是業餘選手難以有的條件。

業餘選手,即便是資深馬拉松愛好者,往往也難以把真正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弄清楚。我們力所能及的可能就是找到渠道諮詢教練,再通過跑表的數據等,量化評估自己的每次訓練的強度,需要恢復的合理時間等等,可以幫助業餘選手控制合理訓練節奏。

全天24小時的時間管理沒法相比

對訓練節奏的嚴格把控,不能變數太大,這是專業選手能夠以周期形式持續進步的重要原因。專業選手的24小時都是納入到訓練管理中的。每天訓練、吃飯、休息,都是可控的,這三件事兒幾乎就是他們生活日常的全部。如果你看過專業隊的訓練,就不難發現他們每天的訓練都排得很滿,飲食飯量極大,休息睡眠時間也超多。只有疲勞恢復才能有成長,訓練-吃喝-睡眠三大環節對專業選手來說同樣重要。

業餘選手則最容易忽略的是飲食和休息。訓練即便能做到科學訓練、保質保量,飲食和休息也難以像專業隊那樣。畢竟,業餘跑者的24小時中還要工作、維繫家庭等諸多精力支出,身體缺乏像專業選手那樣高效恢復。

只有疲勞恢復,才有進步,專業馬拉松選手的「訓練-恢復」周期都相當高效。

科技恢復手段差異巨大

提到恢復,則不得不說恢復手段的差異。專業隊都有教練、康復師、隊醫等,每次訓練後,隊員們相互拉伸,或者康復師來進行精準拉伸,能大大縮短每次訓練後的恢復時間。恢復得快,當天疲勞當天滿血復活,就能很快投入下一次訓練。久而久之,與業餘選手的差距就能越拉越大。

每次訓練後都滿血復活,不造成疲勞累積,這是所有人能持續提高並突破的法寶。現如今高科技手段也多,筋膜槍、加壓腿套,甚至氮氣冷凍倉恢復等等都有。專業隊能使用到的科技恢復手段很多。而業餘選手則多半要靠自己,效率和效果都會相對弱一些。

業餘選手一個人也要活得像一支隊伍

用更廣闊的視角來評價業餘選手和專業選手的區別,那就是團隊力量VS個人力量的差異。

專業選手的成績往往都是團隊打造的,教練負責精準個性化的訓練、監測和調整,營養師進行膳食營養保障,康復師進行恢復康復保障,領隊安排參加比賽、安排行程……隊員只要集中精力訓練和比賽即可,無需在成長以外的地方花精力。如果從這個層面看,業餘選手為了追求目標,一個人也要活得像一支隊伍,在大量環節需要付出額外精力。

總之,專業馬拉松跑者的時間更為充裕,有團隊保障整個訓練周期的各項事務,訓練也更加科學和高效,在需要上強度的科目上,因為隊內競爭氛圍可以更生猛。

業餘愛好的資深馬拉松跑者,即使天分突出,訓練刻苦,也難以達到專業隊那樣的訓練效率和持久度。還是那句話「不要拿自己的愛好去挑戰別人的專業」 。專業的,都是在代表整個行業的天花板去突破該領域的邊界,他們在單項精專和付出,是難以想像的。

隨著馬拉松生態的發展,有些業餘選手也走出了職業化道路,他們可能有的人本身天賦異稟,通過刻苦的訓練,轉為全職運動員,這時候他們也會組建團隊或者加入俱樂部,購買專業服務,有自己的經紀人,走向業餘選手轉職業化的道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4d0e52ad1451ff561d100efaa290c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