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騎行和室內騎行台上的騎行,雖然看起來都是在自行車上的運動,但實際上,它們有本質上的區別。
動態平衡
似乎我們都對小時候教會我們騎自行車的人記憶猶新,那個人說:「沒事你往前騎,我在後面扶著」,騎著騎著一回頭髮現說話的人已經很離得很遠了。這可能是人生中最具善意的謊言之一,它讓你擺脫了輔助輪,學會了在兩個輪子上的騎行,從此感受到了騎行帶來的風和自由。
即便是不會騎自行車的人,也能夠在固定式的騎行台上輕鬆騎行,因為騎行台的設計幾乎都是三角形的穩定支撐結構,騎行者無需額外去照顧自行車的平衡,從而可以更加專注地在踩踏上。
在遇到上坡,逆風等環境下,騎行者的全身協同發力,則會更具有力學的經濟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在戶外騎行習慣了的人,第一次使用騎行台,都會覺得騎行台很累,踏頻上不去,沒有在戶外那麼高,因為在戶外騎行的時候,不僅僅是腿往下踩就可以,而是需要騎行者全身的協調發力,是一個很微妙的動態平衡。
大環賽中的頂尖車手可以在比賽最後的衝刺階段作出1000瓦特以上的衝刺,瞬間時速高達 60-70公里/小時以上。畢竟他們已經是世界最頂尖的自行車運動員,經過多少大賽的洗禮和背後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訓練才能做到。
騎行環境
市面上大部分的功率騎行台都是後輪驅動式, 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形態,騎行者無需分心保持平衡就能進行騎行訓練,嚴格來說,當騎行者的注意力和力量都能集中在踩踏上,而無需過多關注路況、平衡,溫度、風向等,在騎行台上輸出更高的功率是必然的。
而在戶外騎行,騎行者的精力勢必會被大環境分散掉,從而降低神經控制的能力,在騎行台上可以肆無忌憚地全力輸出1000w以上,但在公開路面,多重因素以及擔心發生安全事故的心理障礙,確實會讓騎行者在不知不覺中「慫」了一下。
在室內環境訓練,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利用空調或者風扇來散熱,是一個可控和比較舒適的騎行環境,穩定的體溫是降低心臟壓力的秘訣,也是變相提高功率輸出的方式。而在戶外環境,空氣、溫度都是不可控的變量,功率的輸出更不可控。
功率體重比
大體重的人群往往擁有更大的肌肉橫截面積,踩踏的輸出功率自然也會比體重更輕的騎行者來得更高,但大體重也意味著,有更大的迎風面積和成倍增長的空氣阻力。空氣阻力的公式:F=(1/2)CρSV^2,S為物體迎風面積;V為物體與空氣的相對運動速度。可見迎風面積是騎行者最大的敵人,特別是速度越快,阻力就像一堵無形的牆。
雖然大體重的車手會擁有更大的輸出功率,但也面臨著更大的空氣阻力,所以衡量一名車手的能力,不單單只看最大功率,而是要看功率體重比 。
也就是車手的FTP 功率/體重,得出的數字即為功率體重比,例如一位車手FTP為280w,體重72公斤,那他的功率體重比為280/72=3.88,按樓主5s的峰值功率1398w/體重116kg=12,對比下表,屬於新手/一般水平。
(Dr. Andrew Coggan和Hunter Allen整理出來的「功率體重比對應等級」表,譯版。圖片來自網絡)
不同於FTP和Pmax,功率體重比不是一個靜態數值。它是會隨著持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顯而易見,一個車手的5分鐘最大功率顯然要高於20分鐘最大功率。通常依據以下四個時間單元:5秒、1分鐘、5分鐘和20分鐘(FTP)。這些時間單元分別能反映出車手的神經肌肉力量,無氧能力,最大攝氧量(VO2 Max)和乳酸閾值(LT)。可以使用像WKO5這樣的工具能很快看到不同能力得強弱部分,這對制定合適的目標很有幫助。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提高騎行能力,無非一是提高巡航速度,而是提升續航時間,從樓主的需求出發,建議從兩個角度入手:
- 通過騎行和日常飲食的的控制減輕體重。提高用氧代謝能力,提高續航能力。
這兩個方向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減輕體重能夠降低心肺壓力,從而提升續航能力;有氧代謝能力提高了,身體的燃脂能力也會提升,加快體重的下降。
兩種類型的訓練值得去做:
在做訓練之前,樓主需要先做一次FTP測試來確定自己的功率訓練區間。
第一種訓練是有氧耐力訓練,該強度下可以進行比較長時間的騎行訓練,進入穩態的有氧狀態,可以改善有氧代謝能力,提升續航能力和改善能量代謝方式。
第二種訓練是高強度間歇訓練,通過反覆的高強度訓練刺激神經肌肉能力,提高最大攝氧量和乳酸閾值能力,促進騎行專項力量的成長,進而全方位提升騎行能力,同時提高燃脂效率。
兩者的比例以低強度有氧耐力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的比例為80%/20%,舉個例子:一周訓練時間為300分鐘,那麼有240分鐘是低強度的訓練,60分鐘時高強度的間歇訓練,樓主亦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
加上現在天氣很適合騎行,比起出門難的冬季要好太多,可以多考慮在避免暴曬的時間段,如早晨和傍晚多進行戶外的騎行訓練。這個道理和用跑步機跑步差不多,不論是騎行台還是跑步機,都是在不方便/沒時間去戶外訓練時候的輔助訓練模擬。但它始終還是無法完全替代/模擬100%的真實路況和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