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5公里跑進20分,這個目標在業餘選手裡算是很有追求的了。這個問題其實很典型,跑的遠比跑的快相對要容易一些,慢跑5公里相對容易實現,4分配速跑5公里就比較費勁兒了。放在業餘選手中算是蠻強的,我們來分解一下,看看題主的【5公里跑進20分】到底需要哪些能力。
大步幅需要的力量和柔韌
首先我們從直觀上看,跑快的選手,步子都很大。從很多選手的跑步經驗來看,4分配速的步頻一般都在180以上,甚至達到190以上。那麼也就是4分鐘1000米,1分鐘250米。假設採用190步頻來跑,也就是1分鐘跑190步(250米),一步1.31米左右。
我們暫時就按照180~195步頻算吧,4分配速最大的可能組合是:
- 步頻180,步幅1.39米步頻185,步幅1.35米步頻190,步幅1.31米步頻195,步幅1.28米
不知道你是否試過步幅1.28米以上連續跑,對腿部力量的要求會陡然提高。跑的騰空時間增加,觸地時間減少,這都需要足夠的下肢力量保障。高手跑步快,實際上就是在有限的步頻間隔,在兩步之間,減少觸地,增加騰空的時間。腳步落地會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支撐住身體,腳步落地馬上就抬起進行下一步,這都是速度增加之後必然的結果。
同時,大步幅對於柔韌性的要求也增加了。可以觀察一下高手的跑姿,前方抬腿送髖動作比較明顯,後方腿離地時的角度也比較大,騰空時就像優美的弓箭步,這些都需要柔韌性的支持。如果柔韌性不好,就相當於「踩著剎車開車」,平白無故浪費了力氣。
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就是原地弓箭步,能有效鍛鍊腿部、髖關節的靈活柔韌性,也能同時訓練到大腿的力量。專業隊會做更多而全身柔韌性訓練。尤其是髖部的訓練,高手沒有不精通的。動態的活動髖關節比如轉髖跳、弓箭步跳、提髖變頻跳等等都是為了讓髖關節靈活,跑起來的步幅就容易變大。至少不會因為柔韌性差而「扯後腿」。
為了能跑出4分配速,「增大步幅」這一關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也就極其需要力量和柔韌性。這些光通過跑來實現比較慢,缺乏針對性,最好能做專門練習。
五公里快跑需要的心肺能力和最大攝氧量
再說說4分配速跑5公里,這個毫無疑問,心肺能力是關鍵。很多人聽到4分配速,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上氣接不上下氣的狀態。沒錯,4分配速對多數業餘跑者來說都屬於高強度。氣喘吁吁就說明強度大了,心肺能力跟不上。
訓練,要的就是刺激。所有能讓你氣喘吁吁的跑,都屬於提高心肺能力的跑,也能有效提高你的最大攝氧量。
最大攝氧量這個概念大家都不陌生了,是運動時每公斤體重每分鐘最多能攝入的氧氣量。單位為mL/(kg·min)。比如你的最大攝氧量是52,那就是每公斤體重每分鐘可以使用52毫升的氧氣。
關於最大攝氧量的解讀可以參看下面內容,這裡不再贅述。
Garmin佳明:關於最大攝氧量(VO2max)的概念,你可能存在不少誤解 | Garmin佳明獨家304 贊同 · 114 評論文章
速度訓練能夠提高最大攝氧量,每次你氣喘吁吁地跑完,身體都在逐步強化——你的呼吸會更深,頻率更高,心跳每搏輸出血量增加,也可以在極限條件下跳得更快,肌肉利用氧氣的效率提高,如果氧氣暫時不夠了,產生乳酸,身體排除乳酸的能力也在增加……
總之,當你進行速度訓練時,你的身體在「進氧」「運氧」「用氧」和「排乳酸」等方面都會得到提高。
典型的速度訓練有間歇跑、變速跑、沖坡等速度訓練,典型的提高乳酸耐受力的跑就是乳酸門檻跑。所有這些都能夠有效提升心肺能力,提高最大攝氧量,提高身體在高乳酸濃度下的忍耐力。5公里飈速度挺不好跑的,屬於速度和耐力的混合競技場。
如果執行到位,簡易的訓練方案也能達到4分配速
常年跑者都知道,一套系統的跑步訓練計劃,總是由幾個基本類別組成:輕鬆跑、長距離慢跑、乳酸門檻跑、間歇跑,再加上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如力量柔韌敏捷等)。從5公里到馬拉松,基本上都是這幾招。
針對5公里跑進20分的訓練計劃,重點可以放在間歇跑和乳酸門檻跑上,次重點放在體能訓練和耐力上。
每次訓練前要進行熱身,特別是訓練速度,熱身怎麼強調都不為過。訓練後要注意拉伸放鬆,注意營養和休息。如果是間歇跑或者長距離,可以隔天進行,或者第二天進行輕鬆跑,總之要給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訓練安排遵循「難易交替」的原則。
舉例來說:
周一:慢跑訓練,為周末的訓練做緩和過渡
周二:體能訓練,力量、柔韌、調整跑姿補短板等
周三:速度訓練,間歇跑、跑坡練習等。
周四:休息
周五:速度訓練,乳酸門檻
周六:休息
周日:長距離,增加有氧耐力
這只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用難易交替的方式來進行,不斷去衝擊速度極限,增加自己的最大攝氧量,提高心肺能力。
5公里跑有很大一分部時間處於混氧階段,所以乳酸門檻跑也非常重要,在高乳酸濃度下「能熬」也是一種必要的修煉。體能訓練則強調與增大步幅相關的專門訓練。
以上只是一個參考範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恢復周期和訓練習慣,在循環體系下,持之以恆,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的。
速度訓練強調保證質量,可通過夥伴競爭來督促完成
速度訓練很艱苦,有時候自己跑,很難嚴格按照目標配速來完成,因為每一步都很痛苦,所以最好能找個伴兒,相互監督。也可以加入跑團,在群體氛圍里去拼盡全力。間歇跑也好、變速跑也好、乳酸門檻跑也好,有個水平相當的夥伴一起跑,都會從心理上得到很大力量。
《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中提到用最大心率百分比來表示運動強度,T強度就是Threshold (閾值,乳酸閾值),跑步心率落在最大心率的83-88%。一般來說,在這個心率之上,才容易訓練到無氧能力,也就是更多的提高速度。如果速度訓練時心率沒達到82%以上,很可能在偷懶。
距離容易完成,心率也容易監控(心率帶或者支持心率監測的跑表就可以,Garmin運動手錶幾乎都支持適時心率監測),速度指標有時身體狀態不好可能就無法完成,心率已經非常高了,還是速度上不去,這可能是過量了,休息不夠,也需要根據狀態調整訓練計劃。
另外,跑快就要有快跑的裝備,為了達到4分配速,選一雙速度型的跑鞋也非常有必要。適合慢跑加強緩震的鞋相對重量比較大,可以給你很好的保護讓你跑很遠,但卻可能無法支持你跑得更快,重量相對較輕的競速鞋則會更適合你的速度訓練。
總之,為了達到提速目的,保質保量的速度訓練,穿插適當的耐力訓練,良好的力量和柔韌訓練都不可少。速度訓練,常常會讓人累到頂不住,但練完又覺得實在很爽,也能釋放很多無形的壓力,也未嘗不是一種給精神的解放的好辦法。一定注意好休息和放鬆,不要受傷。祝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