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是西非東南部的國家。該國東鄰喀麥隆,東北隔查德湖與查德相望,西接貝寧,北界尼日,南瀕(大西洋)幾內亞灣(海岸線長800千米),陸地總面積92.3768萬平方千米,首都阿布賈(1991年12月,從拉各斯易址於此)。
注意,幾內亞灣是西非沿岸大西洋的一部分,赤道與本初子午線(0°經線)在此交匯。幾內亞灣與南美部分海岸線基本一致(地質、地貌相近),是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論據之一。幾內亞灣多火山島,地勢崎嶇多山(玄武岩的熔岩高地)。在近岸處多淺灘、潟湖和紅樹林,大陸架上則富含石油資源。
奈及利亞的自然
奈及利亞地形複雜多樣,地勢北高南低。尼沿海為帶狀平原,多沙洲、沼澤和潟湖,南部是低山丘陵(海拔200—500米),中部為尼日河—貝努埃河谷地。此外,尼的北部和東部(邊境)高地,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謝雷山,海拔1780米),西北和東北分別為索科托盆地和查德湖盆地。
注意,尼日河全長4200千米,是僅次於尼羅河和剛果河的非洲第三長河。奈及利亞國名,即源自境內尼日河(Niger River),意為「尼日河流經之地」。如今對黑人的蔑稱「nigger」,一說即源自尼日河(流域)——近代的黑奴貿易中,不少黑奴就是奈及利亞人(一說來自拉丁語「nigreos」,本意為「黑色的」)。
奈及利亞大部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總體高溫多雨,全年分為乾濕季,年均溫為26—27℃,自北向南年降水量為200—3000毫米。奈及利亞的沿海地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受海洋季風及暖流影響)。此外,奈及利亞大部終年「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亦盛行季風(西南風、東北風),故又有資料將之歸為「熱帶季風氣候」。
奈及利亞的歷史
奈及利亞是非洲文明古國之一。8世紀,扎格哈瓦遊牧部落在查德湖周圍建立了王國。10世紀起,約魯巴族在尼日河下游建立了伊費、奧約和貝寧等王國。11世紀前後,豪薩族在尼北部地區建立了七個城堡王國,又稱「豪薩七邦」。15世紀,尼大部為桑海帝國(西非黑人土著王國)征服。
1472年,葡萄牙入侵。16世紀中葉,英國入侵。此外還有荷蘭、法國等殖民者相繼侵入,販賣奴隸。1861年,英國在拉各斯建立殖民據點後,不斷向內陸擴張。1900年,南、北奈及利亞均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14年,正式淪為英國殖民地,稱「奈及利亞殖民地和保護國」。
1947年英國批准奈及利亞新憲法,成立聯邦政府。1954年,改稱「奈及利亞聯邦」(取得內部自治權)。1960年,正式宣布獨立(大英國協成員國)。1961年,英託管地喀麥隆北部併入。1963年10月1日,成立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但是,在獨立後多次發生軍事政變,長期由軍人執政。
奈及利亞的社經
奈及利亞的總人口為2.06億(居非洲首位),全國有250多個民族(部族),其中人數較多的是北部豪薩—富拉尼族(占全國人口29%)、西部的約魯巴族(占21%)和東部的伊博族(占18%)。尼的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豪薩語、約魯巴語和伊博語。其中,北部居民多信伊斯蘭教,其他信基督教及傳統宗教。
奈及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國民生產總值居非洲前列——2021年,奈及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415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2089美元。石油工業是尼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尼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85%,國內生產總值的20%—30%來源於石油行業),其他產業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落後)。
隨著石油工業興起,尼的農業迅速萎縮,產量大幅下降(全國七成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糧食不能自給。工礦業層面,尼的礦產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錫、煤、石灰石等),有煉油、煉鋁、石化、鋼鐵、紡織等企業,電力(以水電為主)工業較為發達(但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多數工業製品依賴進口。
飛地,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它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一部分土地,被其他國家或地區包圍,與本土沒有陸路相連。飛地有時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有時候是政治博弈的結果,有時候是自然地理的巧合。飛地的存在,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也給我們的地理知識增添了不少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世界上最大、最複雜、最奇怪、最有趣和最危險的五個飛地。
最大的飛地:美國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飛地。它位於北美洲西北部,與加拿大相鄰,西邊是白令海峽,與俄羅斯隔海相望。阿拉斯加州面積171萬平方公里,如果當做一個獨立國家,可以排名世界第17位。
阿拉斯加州原來屬於沙俄,1867年被賣給美國,價格只有720萬美元,摺合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這可能是史上最划算的買賣之一,因為阿拉斯加州富含石油、天然氣、金屬等資源,還有壯觀的冰川、火山、森林等自然景觀。阿拉斯加州目前人口約75萬。
最複雜的飛地:印度和孟加拉
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原有超過200個飛地,其中印度在孟加拉國有106個飛地,孟加拉國在印度有92個飛地。這些飛地的形成和歷史有著複雜的淵源,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多不便。2015年,兩國達成協議,互換了162個飛地,使得數萬人的國籍得以改變。
兩國飛地主要集中在孟加拉國北部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地區交界的地方——庫奇-比哈爾地區。這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飛地集群,同時也是世界上地理劃分最複雜的地方,這些飛地中有雙重飛地(即在飛地中的飛地),甚至三重飛地(即在飛地中的飛地中的飛地)。
最奇怪的飛地:西班牙的休達和梅利利亞
兩地都位於摩洛哥北部,除了海岸,被摩洛哥完全包圍。兩地與西班牙隔地中海相望,可以通過空運或海運與西班牙本土聯繫。兩地面積都在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也都不足10萬,經濟主要依賴漁業、旅遊業和軍事基地。
摩洛哥不承認西班牙對兩地的主權,並要求收回這片土地,因此兩地與摩洛哥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和緊張。對此,西班牙也不妥協,因為兩地是西班牙在非洲的領土,也是歐盟與非洲的邊界,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拒絕進行任何談判或公投。由於兩地是歐盟的一部分,因此每年都有很多非洲移民試圖越過高牆和鐵絲網進入兩地,並希望從那裡再進入歐洲大陸, 西班牙政府為此加強了邊境的安全措施,並與摩洛哥合作遣返非法移民。
休達
梅利利亞
最有趣的飛地:巴勒
巴勒是位於荷蘭和比利時邊境附近的一座小城,人口不過幾千,但這裡有世界上最有趣的飛地。比利時在荷蘭有22塊飛地,在這些比利時的飛地里,又有荷蘭的7塊「雙重飛地」。說起來很繞,但實際上更繞。這些國境線並不僅存在於地圖之上,每一段都會在小城內標出,好讓你知道你在哪國。
除了分割街道,國界還會穿過民宅、餐館、咖啡館、超市……由此就會出現一些神奇的情況:在一個國家買東西在另一個國家結帳、一家人的臥室在荷蘭而衛生間在比利時、一桌吃飯的朋友分別坐在兩個不同的國家……雖然聽著混亂,但實際上巴勒居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因飛地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比、荷兩國都同屬歐盟申根區,沒有邊界控制,所以,大家都可以自由的穿行在這些複雜的國界之間。
最危險的飛地: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聯邦最小的州,也是目前最危險的飛地。它位於波羅的海東南岸,與立陶宛和波蘭相鄰,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
加里寧格勒州原來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二戰後被蘇聯占領,並以蘇聯領導人加里寧命名。它是俄羅斯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有大量的士兵、坦克、飛彈和戰機部署在這裡。加里寧格勒州的地理位置非常敏感,它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唯一出口,也是北約在東歐的最大威脅。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加里寧格勒州成為了一個潛在的衝突點,如果爆發戰爭,它可能會成為第一個遭受打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