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二戰德國在火炮數量上與盟軍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在質量上卻明顯技高一籌,尤其是以克虜伯、萊茵金屬為代表的幾家軍工企業,在相關領域確有不少優秀作品,戰爭中火炮身管倍徑越做越大,彈藥殺傷力越來越高。儘管當時德國研製了身管倍徑達100倍的75毫米炮,不過這並不是德國的極限,德國還有105倍徑的PAW 1000式81毫米反坦克炮。
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二戰中期,德軍的反坦克炮主力已經由Pak 36/37轉向75毫米口徑的Pak 40,後者雖然足以應對德軍遭遇的大部分裝甲威脅,但是作為一種拖曳火炮,它的重量將近1.5噸,限制了火炮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1943年,德國決定研製一種更為輕便的拖曳反坦克炮,這就是PAW 600。這款火炮雖說是身管炮,但是發射原理已經和常規身管炮有了本質區別,它的差異主要在於彈藥。
81mmPAW 600反坦克炮
PAW 600所使用的彈藥分為2個部分,主體由80毫米迫擊炮炮彈改進而來,採用高低壓技術。與常規炮彈發射藥爆燃產生高壓推動彈丸不同,PAW 600使用的彈藥通過一個空心帶孔的柱狀結構實現不斷的加壓推動彈丸,當射擊時燃氣從孔洞外泄一部分,降低初始的膛壓,同時推動彈丸前進;隨著發射藥不斷燃燒直至平衡炮彈尾部和彈體與炮管內壁的氣壓,整個過程中炮彈都會承受一個由低至高的持續推力,從而達到一個較高的出膛速度。
PAW 600的特殊炮彈
比起常規火炮,PAW 600的彈藥出膛速度只有420米每秒,無法依靠動能彈擊穿裝甲,因此反坦克彈藥為空心裝藥破甲彈,能夠擊穿30°傾斜角的140毫米均質鋼裝甲,反坦克作戰的有效射程只有6、700米,最大曲射射程能達到6200米。
因為膛壓更低,火炮身管採用薄鋼管製成,火炮全重降低到590千克,方便火炮的行軍和轉移,反坦克作戰也足以威脅到中型坦克,生產製造起來也更加的簡單,德國曾計劃月產220門,實際產量很低。
81mmPAW 600反坦克炮
有了PAW 600的成功,德國在大約1944年~1945年這段時間又研製了升級版本,這就是PAW 1000,關於這款火炮的信息不多,盟軍也是在克虜伯工廠檢查設計部門的相關資料時發現了有關的微縮膠捲。
PAW 1000應該算是PAW 600的加強版,兩者基本原理不變,不過火炮的發射藥被加強,相應的身管也被加強,為了提高對彈丸的持續加速,身管倍徑提升到105倍。不過這根釣魚竿一樣的炮管並非一根鋼柱鑽成,而是採用了克虜伯擅長的拼接結構。
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火炮炮架直接用sFH18重型野戰炮炮架修改而來,只知道德軍對火炮進行了相關的測試,相關性能肯定比PAW 600有所提升,但到底如何沒有資料留存下來。
以德國當時的情況來看,更加簡單的PAW 600都無法量產,更不要提更複雜的PAW 1000了,德軍既無法分出生產資源用於量產,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訓練士兵熟悉新的火炮,相關設計也就石沉大海。
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不過這種性能獨特的火炮並非隨著二戰結束而隕落,不僅美軍繳獲了PAW 600的實物用於測試,蘇式的73毫米2A28無後坐力炮也採用了類似的發射原理,加強了經典的BMP-1步戰車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