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次!鄱陽湖出現長江水倒灌
根據水文部門10月4日、6日監測,鄱陽湖出湖流量分別為-2.77立方米每秒和-531立方米每秒,出現今年首次長江水倒灌。
同時,通過衛星數據顯示,鄱陽湖在10.5時段對比9.18時段的湖水面積,增大了695平方公里,增幅達49.5%。
而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就是華西秋雨的影響,長江水位逐步走高,對鄱陽湖水位起到頂托作用,所以,出現了江水倒灌的局面,從新的情況來看, 鄱陽湖水位也是超過了13米。
鄱陽湖——鄱陽湖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區域,如果沒有水的話,那候鳥的生成可能就面臨困境。
而今年按照監測的情況來看,越冬候鳥遷徙季已逐步到來,鴻雁等越冬候鳥正陸續遷入,水文形勢的劇烈變化,將對鄱陽湖動植物棲息環境產生較大影響。所以,有了水之後,對他們的生存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服飾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地理環境差異巨大,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各族人民,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民族服飾,體現著所處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服飾與地理環境關係。
1
東北皮草
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句話:我在東北穿著貂,你在南方露著腰。東北人穿貂是不是嘚瑟的,我想不是的,這是冬季寒冷的地理環境造成的。也許有人看多《智取威武山》的電影,那裡的林海雪原,如果你不穿得厚厚的那可真叫「嘚瑟」了。
東北氣候特點:東北地區中高偉地區,氣候較為寒冷,人們冬天常穿皮衣,除毛皮具有良好的防禦保暖性能外,更因當地自然條件不宜植棉,而在嚴寒氣候條件下,獸類的皮毛長得特別豐厚,保暖防寒性能好。
(這大媽趕集都穿著貂,你能說他嘚瑟嗎?)
2
蘇浙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那麼絲綢的產地主要在哪裡呢?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為我國最大絲綢產地,產量占全國一半。主要集中於蘇州、杭州、湖州,稱為三大綢市。其次有紹興、南京、嘉興,鎮江和常州等。因此買絲織品我們都選擇蘇浙地區,小至絲巾大至名牌服飾我們喜歡選蘇浙地區絲綢。
蘇浙氣候特點:緯度較低,氣候濕熱,人們廣泛種植桑樹,養蠶繅絲,久而久之形成馳名中外的產業。
3
青藏藏袍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袍的基本特點是大子裡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於腰間。
青藏氣候特點: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鬆,白天當衣,晚上當被。
4
蒙古族蒙古袍
蒙古袍蒙古族的典型服飾,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內蒙古高原氣候特點:內蒙古高原地處中緯度內陸,大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風影響時間長,夏季風不易到達,且影響時間短。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嚴寒,春季風大少雨,夏季溫熱短促,秋季氣溫劇降;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充足,降水變率大,無霜期短。畜牧業發達,長期的遊牧生活,使蒙古族人善於騎射,服飾以長袍為主,袍的腰身肥大,男女長袍都不開叉,以利於騎時,護膝防寒,衣袖俏長,騎馬持韁繩時,冬季可禦寒,夏至季可防蚊咬。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5
黃土高原白羊肚頭巾
陝北和晉西北居民春秋兩季多以頭巾纏頭。晉中、呂梁一帶則一年四季以白羊肚手巾,成圈狀挽手頭頂。晉西北河曲一帶以白毛巾兜包後腦,前額上方打個結,顯示一種陽剛英武之氣,類似陝北風俗。到了晉東南則頭頂粗布,腦後打結,方便輕鬆,謂之"戴首巾"。
黃土高原氣候特點:氣候乾旱降水稀少,風沙比較大。白羊肚頭巾包頭,一是保暖;二是防風沙。
6
阿拉伯人的白長袍
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這裡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服飾的要求,是一、強調服裝必須遮蓋羞體。雖然人體作為安拉的創造物是均稱健美的,但人體有男女之別。暴露羞體很容易激起本能的情慾,從而敗壞道德,使人降格為同動物一般。二、反對服飾上的奢侈浪費,認為人類作為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必須在享用安拉的恩典時遵循中正之道,即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三、反對男女不分,互相摹仿,認為這樣做有悖安拉造物的本來面目和天性,這種在性別上的掩飾作假會使人性受到歪曲,從而走向墮落。其實這裡之所以穿長袍和戴頭巾與當地氣候關係密切。
西亞北非氣候特點:西亞和北非屬於沙漠氣候,溫度較高,白色的衣服相對其他顏色的衣服吸熱少。而且這些白色的衣服都很寬鬆,形成局部空氣環流,可以有效的散熱。
7
日本人的木屐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由漢族人發明,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後傳入日本。可以避濕,適於在雨天行走,防止滑倒;也方便山路的行走,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
日本氣候特點:日本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潮濕,日本人由於潮濕,腳氣病多,穿著木屐可避濕。
8
印度紗麗
紗麗(又稱紗麗服)是印度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印度沙麗由印度絲綢製作而成的一長5.5米,寬1.25米,兩側有滾邊,上面有刺繡。通常圍在長及足踝的襯裙上,從腰部圍到腳跟成筒裙狀,然後將末端下襬披搭在左肩或右肩。紗麗是印度婦女最愛穿的一種服裝,它在印度女性心目中的地位,有點像過去中國婦女喜歡穿的旗袍。它莊重、雅致、大方、美麗,常被穿著出現在正規場合,屬於印度的一種國服。
印度氣候特點:印度的主要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有明顯的雨、旱兩季。印度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通常6-9月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為雨季;10月-次年5月受來自亞歐大陸的東北季風的影響,為旱季。印度沙麗明顯具有「寬衣長帶」的特點,這是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而設計的。寬鬆的衣服便於通風散熱,長帶狀的紗麗上端和杜巴爾達圍巾還可用來遮陽或擦汗。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