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博士」與「洋博士」的優劣得失

2020-03-31     BMC科研

來源:王立新科學網博客 作者:王立新

來科學網博客「喝茶」的博士們絕大部分是「土博士」,像我這樣的「洋博士」是少數。我是在國內讀完碩士(87年),留校當了兩年青椒(87-89年,西工大計算機系),然後去美國讀博士(南加州大學電機系)。93年香港科大教書之後,經常回來講學交流,加之我負責系裡從國內招收研究生,所以我對國內培養博士的情況是很了解的。下面的體會基於我三十多年來的經歷與觀察。一孔之見,歡迎拍磚。

一、「洋博士」的優勢(也是「土博士」的劣勢)


1、向眾多世界一流學者學習。


在美國讀博士需要修許多門課(至少30個學分),每門課的老師基本上都是相關研究領域世界一流的學者。通過每星期兩次課、每次課一個半小時的頻密接觸(還可以在答疑時間找老師深度討論),可以從這些世界一流學者們身上學到許多東西。不僅僅學習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看問題的角度、以及如何抓住問題的核心。由於所修課程涉及面廣(比如我不僅僅修電機系的課,還要修計算機系和數學系的研究生課程),可以在眾多領域接受一流的薰陶,這為自己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對自己整體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一流的導師。


導師的作用不是教你具體的知識,而是當你在十字路口一臉茫然的時候告訴你:沿這條路走。這其實對導師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這樣的導師必須自己一直是一線的研究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具有敏銳的判斷力,指出正確的研究方向。我這裡所說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原創性研究(十字路口不知向哪個方向走)。跟蹤熱門很簡單,讀幾篇熱門綜述就能誇誇其談進行指導。


3、潛心鑽研學問的環境與氛圍。


周圍的同學老師都在討論鑽研具體的科學問題:這個問題如何建模、這個定理怎麼證、這個算法能否更快、等等。沒有人關心各種指標、各種評比、各種獎項,因為這些東西不存在。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解決一個重要問題或者提出一套全新的好方法,從而完成一篇「大論文」。經過這樣「仙境」的薰陶(帶走點兒「仙氣」),你會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以後遇到惡略環境更有可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4、世界通用的高含金量博士文憑。


不僅可以在當地找到好的正式工作,直接進入中產階層安居樂業的生活,而且回國也有許多優惠。國內不少新型高校對「洋博士」還是很歡迎的,國家也不斷出台政策吸引「洋博士」回歸。我知道的和我前前後後的同學及師兄師弟們,二三十位吧,沒有一個人真正的全職回來。


二、「土博士」的優勢(也是「洋博士」的劣勢)


1、根正苗紅,明天的主人。


博士是事業的起點,把這個「根」扎在哪裡,對今後一輩子的事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國內體制的核心是傳承,講究「根正苗紅」,接班人一定是信得過的、自己的學生。「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通過報考國內大牛的博士,把「根」埋正,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成為明天的主人。「洋博士」失去了「根正苗紅」的機會,以後回國發展困難重重,成為「永久的痛」。這是「土博士」最大的優勢,也是「洋博士」的致命傷。


2、拿學位相對輕鬆容易。


國內博士論文雖然有「盲審」,但面對複雜的人情社會,最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論文的篇數。相比於質量指標(一篇「大論文」),數量指標(多篇「灌水論文」)要容易完成得多,有多種「套路」可尋以及專業的服務。在美國讀博士壓力要大得多,老師們火眼金睛,灌水論文根本通不過。而且,達不到要求美國導師可以隨時解僱你(所以在美國把導師稱作「老闆」),而國內如果你拿不到學位導師可能比你更緊張(國內導師與真正的「老闆」還有距離)。所以,從辛苦程度和心理壓力方面來講,「土博士」比「洋博士」要輕鬆許多。


3、可以繞開英語短板。


國內從小學的就是「應試英語」,害了許多人。到需要用英語學習知識、表達思想、進行交流時,才發現困難重重,但已經積重難返,成為「永久的痛」。不少人專業課很好,也很有科研天賦,就是英語不好,成為出國讀博士的一大障礙。「土博士」為這些朋友提供了踏入科研大門的機會。英語只是一種表達媒介,同樣的知識用中文表達和用英文表達是一樣的。現在破SCI鼓勵中文發表,為「土博士」開闢更大施展才華的空間。


三、讀「洋博士」,還是讀「土博士」?


1、如果你很肯定今後在國內發展,那麼就讀「土博士」,因為「根正苗紅」對以後的事業發展太重要了。讀「土博士」也不是說一定要做大牛的學生,要看到年輕導師的發展潛力:現在可能沒有名,但以後可能很有名。而且,大牛團隊龐大,「接班人」競爭激烈,你可能已經「遲到」了。年輕導師剛剛起步(潛力股),你可能是「大弟子」,等年輕導師成為大牛時(潛力股變現),你可以在許多機會面前利用「先發優勢」捷足先登。


2、如果你想去國外發展,那麼讀「洋博士」肯定是最有效的途徑。讀「洋博士」不僅能成為一流的專業人才,而且可以在讀博期間了解西方價值體系、轉換思維方式,為以後的工作生活打下文化方面的基礎。在國外找工作,「洋學士」和「洋博士」是最有用的硬通貨。「洋碩士」基本上是騙錢的,對找工作用處不大。


3、如果你不確定今後是在國內還是去國外發展,那麼就先讀個「土博士」,給自己一些觀察與思考的緩衝時間。如果你決定留在國內發展,那麼讀「土博士」顯然是正確的選擇。如果你決定去國外發展,那麼可以再去讀一個「洋博士」。不少牛人就是這麼乾的,比如咱們的著名博主謝力教授,就是「土洋通吃」的雙料博士。還有我的師弟劉飛龍,在國內拿了博士之後又去南加大拿了個博士,現在在美國老牌大公司工作。


4、如果你就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以後在國內或者在國外都無所謂,那麼就應該下決心去讀「洋博士」。我在前面「洋博士」的優勢中所說的1、2、3點(向眾多世界一流學者學習;一流的導師;潛心鑽研學問的環境與氛圍),對於成長為優秀科學家具有巨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不是說「土博士」不能成為優秀科學家,而是說對於同樣一個人,接受「洋博士」教育能夠幫助你成為更加優秀的科學家。如果你是「土博士」去國外做博士後,那麼還不如下決心去讀個「洋博士」。博士後更多是給別人打工的成分,留給自己的就是幾篇論文,而且讓人覺得是在別人的框架之下完成的。讀博士就很不同,你不僅可以獲得「洋博士」學位證這個硬通貨,而且可以長時間深入鑽研一個問題,完成一篇「大論文」,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


在結束本博文之前,需要特彆強調的是,無論讀「土博士」還是讀「洋博士」,都是在「個人素質」的基礎之上獲得一定的增加值。雖然,從學術方面來講,「洋博士」的增加值要大於「土博士」的增加值,但最終學術水平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素質」。如果兩個人的「個人素質」差不多,那麼「洋博士」的學術水平要高於「土博士」的學術水平;如果兩個人的「個人素質」相差太大,那麼讀個「洋博士」也是沒有用的,依然趕不上高素質的「土博士」。


最後,說了這麼多,到底是「土博士」厲害,還是「洋博士」厲害呢?我就以「科學網博客排行」為例來結束吧:


1)在「博客總排行」前十名博主中,只有周濤一位「洋博士」(瑞士弗里堡大學物理系博士);


2)在「博文平均點擊量排行」前十名博主中,有六位「洋博士」,分別是:馬臻(美國加州大學河邊分校化學系博士),許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土木機械系博士),王立新(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系博士),趙斌(日本廣島大學博士),張天蓉(美國得州奧斯汀大學理論物理博士),程宗明(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其他四位博主是「土博士」,分別是:王崇臣(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張軍平(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彭真明(成都理工大學信息工程與地球物理系博士),王德華(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博士)。

綜上,「土博士」和「洋博士」到底誰更厲害?

您說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xrTVnEBfwtFQPkdFE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