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拒還是拖死你的稿件?

2020-03-28     BMC科研

2020年的疫情對科研領域稿件的評審也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雖然不斷有新期刊冒出併入圍SCI資料庫,一些期刊也加大了發表論文的數量。但是,絕大多數免費期刊的投稿都是非常火爆,審稿人每周收到來自不同期刊的審稿邀請也很頻繁。審與不審,審稿人很糾結,學術編輯也很糾結。

為了降低抄襲和重複率,出版社一般都對旗下的期刊的投稿進行形式審查和查重,有些投稿量巨大的期刊直接設定重複率不能超出2%,否則直接拒了,俺本人給艾斯維爾旗下期刊投遞2篇稿件,一篇以10%拒了,一篇以6%拒了不送審,也好,這樣也不浪費時間。因為投稿量都很大,一般而言,英文稿件的形式審查需要一個星期左右,格式審查通過的稿件才回到主編那裡進行學術貢獻初審,直觀上看起來比較漂亮完美的稿件就直接指派學術編輯來送審(當然學術編輯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拒稿),個別稿件存在格式問題的退回作者修改,修改後的稿件在系統編號的時候會出現一個XXX-R1的記號,導致一些審稿人在第一輪審稿的時候認為這是一個修改稿而拒審。

稿件質量有好有壞,有些稿件經過審稿人評估和建議後,作者做出修改後能提高質量,達到該期刊發表的基本學術要求。有些稿件純粹是無可救藥,秒拒還是拖死它就很糾結了。

的確,一些稿件粗製濫造,通訊作者連格式和明顯的筆誤都做不好,還有期刊模板的標識不對應,根本沒有看投稿指南,利益衝突聲明和作者貢獻聲明缺失、參考文獻不按照編號引用而是隨機引用,比如參考文獻編號不是從[1]開始而是隨機一個數字,雖然一些期刊的參考文獻按照字母順序,但這些期刊一般不要求對參考文獻編號的、並列第一作者,並列通訊作者、掛了十幾個基金號碼資助(對於國內審稿人來說就是拉仇恨)、作者數量和稿件頁碼不對等(除去參考文獻每個作者對稿件貢獻不到一個頁碼)等常見不符合規範的問題出現在稿件中,給學術編輯造成不好的印象。有博友曾經說,一個稿件的參考文獻都整不清楚那絕對是垃圾稿件,如參考文獻用軟體輸入,參考文獻信息很不完整,甚至大小寫混用等。其實這也反映了作者的態度問題,用軟體錄入參考文獻沒有錯,但投稿前要做手工完善和補充。

另一方面,稿件的通訊作者標識很重要,誰是稿件的通訊作者表明誰就是唯一的負責人,這個通訊作者是否有很好的學術發表記錄,他們的前期發表論文影響力和引用次數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一些學術編輯的初審判斷。

秒拒的好處是讓低質量的稿件不再進入評審環節,節約審稿人和學術編輯的時間。但一些作者對於秒拒的稿件啥也不改,立馬投遞到另外一個期刊,如此反覆。所以一些學術編輯和審稿人琢磨著把所有稿件先放在桌面上呆一段時間,低質量的再拒了,還有一些送審後被拒了。這樣提高了低質量稿件頻繁投遞和反覆投遞的時間成本,也有積極的作用。

受疫情的影響,俺明顯感覺到最近審稿周期變長了,一些審稿人也因為生病和外出購物排隊需要時間而拒審稿件。另一方面,因為疫情對人員流動的限制,一些人不能外出旅遊而節省了時間做科研,稿件從產出量和投稿量都增加了,導致送審的任務也加大了。

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認真做好科研工作,減少和杜絕低質量稿件,為科研人員節約時間是每個科研的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vPnIHEBfwtFQPkdC8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