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背後的歷史背景以及為什麼會引起爭議

原標題:電影八佰背後的歷史背景以及為什麼會引起爭議

說到最近上映的電影八佰,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都被電影中情節深深感動到,但每一個人的看點都不一樣,我可以說八佰這部電影的開頭就感動到我了,雖然後來電影的情節所展現的都是虛假的且諷刺的。八佰這部電影的開頭,最讓小編感動的是,一群來自湖北的雜兵,他們都大多數是農民組成或者是農民的兒子,他們義無反顧千趕萬趕的向上海進發,目標就是協助70萬國民黨的正規軍守住上海,其中電影的開頭情節中的一句話,就已經讓小編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都快點啊,上海守不守得住就看我們,都給快點啊。」 雖然領頭的軍官這麼說,但是從湖北跑到上海去支援戰鬥的士兵是由農民武裝起來的,他們並不是這麼想,第一次北漂跑到了上海,他們感覺就像小編一樣,並不知道上海這座工業化的城市,究竟代表著什麼,迷茫,顯得不知所措。

電影中的農民組成士兵,何嘗不是這樣,為它而戰只因為是有敵軍入侵了,身為男子漢大丈夫理應去支援,而1937年淞滬會戰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役?一場註定無法取得勝利的戰役,為什麼?因為亞洲最大工業帝國日本在當時已經把戰爭機器全面啟動,他們無論是武器裝備,軍事素養,都要強上一個世紀,而1937年的中國,像上海一樣的工業城市有幾座呢?千趕萬到這武裝起來的農民部隊,一到上海就遭遇了日本騎兵,結果幾乎全軍覆沒,電影的情節中這支由農民武裝起來保安團,甚至都不懂開槍反擊,然後他們潰散之後,要同時面對兩個敵人,一個是處決逃兵的國民黨部隊,一個是日本軍隊,所以八佰這部電影的情節從這就開始跑偏。

歷史上八佰四行倉庫保衛戰開始時,國民黨正規軍已經全面上海從撤退,不,不能說是撤退,因為撤退是有節奏的後撤,有理有據的後撤,應該得用全線潰敗來形容,如果不是全面潰敗,那麼南京戰役悲劇就不會發生,然後電影就開始展現有正規軍還是德械師槍殺逃兵的情節,這個情節符不符合局勢走向,暫且不論,如果槍斃是不是連那70萬潰兵都得槍斃呢?那個88師的師長孫元良是不是也得槍斃?矛盾點就是在這裡。

而八佰四行倉庫的保衛戰,恰恰又是屬於88師這個單位,留下一個團進行堅守的,所以這樣展現出的畫面感,是不是有點邏輯分不清楚?我在說說這些被武裝成士兵的農民,其中有一部分潰敗的士兵,居然逃到四行倉庫,參加了這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戰鬥,而四平倉庫的前面就是外國人租界,一片歌舞昇平,這時的農民也終於見到城市真正的繁華,但農民並不知道,這座城市繁華是用壓榨他們血汗而建築而成的。

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他們生產糧食嗎?不,並不生產糧食,那他們生產什麼?生產高貴的資本主義,生產酒館,生產娛樂,生產我們能想像的一切,除了糧食,除了廉價勞動力,其餘的都有,那不生產糧食不是坐吃等死嗎?對當農民不再勞作,他們就只能坐吃等死。所以當農民走向了戰場,就意味著那些所謂高貴的資本主義,他們將連農民都不如,而農民還得拿起槍來,保護這些一事無成的廢物,公平嗎? 四行產庫的保衛戰恰恰就是在資本主義的圍觀下進行的。

到了這裡小編如何能穩住情緒,不為那些農民而落淚呢?他們在電影中,要被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兵屠殺,又要被扛著正義的大旗國民黨正規軍殺,或者在他們的脅迫下舉起槍,在資本主義面前上演一出,70萬大軍還在抵抗的錯覺,以爭取同情,最後電影結尾,那些正規軍穿衣整齊退出四行倉庫,上演一出英雄主義撤退的悲情大戲,把農民留在倉庫做掩護,並且他們做最後一戰鏡頭都不給,那一刻小編哭了,哭得很傷心,而真正的歷史就是如此,但八佰這部電影的劇情定義是如此嗎? 並不是,那八佰演了什麼?又歌頌了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P4ZRHQBd8y1i3sJtE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