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勝一負,兵家常勢。」這句話出自《舊唐書》,而它能流傳至今肯定有著它自己的道理。在複雜變化的戰場上,勝與敗確實難以預料,即使是兵力懸殊的對決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發生戰局的逆轉。
所有人都渴望勝利,但有時失敗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失敗後不思進取,不反省,不總結,這樣的失敗是沒有意義的。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人民解軍一路勢如破竹,將想要侵犯我國主權的越軍一路擊潰,但我們也要知道,在這次戰爭中,我們也有要吸取的慘痛教訓。
那是在戰爭的收尾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了448團在撤回國內時出現了意外,隊伍死傷嚴重,大批將士被俘,那這樣的後果又是怎樣造成的呢?我們又該從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呢?
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第三階段
在1979年的2月17日到3月16日之間,在中越邊境地區爆發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的目的主要是保護我國的領土主權與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這場戰爭雖然只持續了一個月,但在它結束後,兩國仍在邊境附近有著十年的交鋒。而我們所說的最後階段的失利,是發生在3月6日至3月16日之間的事情。
這場戰爭的第一個階段里,我軍因為裝備與兵力的原因,一直處於上風,一路進軍至越南境內,攻克了高平、同登、老街、柑塘等越南城市,一路上大敗越軍。那時的軍隊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邊是東線,一邊是西線。
在第二階段里,我軍指揮一直認為,保家衛國的目的已經達到,開始準備撤回軍隊。這時的東線軍隊已經攻占了諒山地區,並且圍繞一個個據點開始戰鬥,西線也渡過紅河,開始時進行作戰,越南國內見形勢不好,急忙召回在柬埔寨作戰的人員,並在國內發布全國動員令。
第三階段來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邊撤邊打,並將沿途中方給予越方的援建設施摧毀,同時清剿沿途敵人。這第三階段本應該是這場持續了一個月的戰鬥中較為輕鬆的一個階段,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整場對越自衛反擊戰里傷亡最大的一次戰役卻在這一階段發生了。
在第三階段的戰役里,東線廣西方向的50軍150師448團遭遇了越軍的襲擊。那是在於扣屯以西的地區,448團由於沒有防備,被突然出現的越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其中448團的二營、一連、八連傷亡最慘,有500多人一下子沒了音信,而這其中有一個營,將近200人選擇了集體投降,成了戰俘。
要知道在這之前的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里,我軍一共才有幾十人被俘。除了人員的損失之外,我軍還丟失了大量的槍枝彈藥和重型武器及物資。在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里,這次失利都堪稱是最嚴重的一次,哪怕在這之後的邊境十年輪戰里,都沒有如此「屈辱」的戰鬥。
其實在當時的原本作戰計劃里,448團並沒有到越南境內作戰的安排,而是在我國的邊境附近鎮守,但隨著戰爭一點點落幕,448團所在的150師也想要到越南境內作戰,為祖國立下赫赫戰功,於是在上級的批准下,這支隊伍進入了越南境內作戰,可沒想到迎接他們的不是立下戰功的機會,而是精銳的越南軍隊,這才有了這次戰鬥失利。
在戰後,各級領導都研討了448團失利的原因及教訓。最後得出的結果是,這次失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這其中包括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而在主要原因里,指揮官的錯誤指揮是最致命的一條。
448團
448團失利的原因
448團失利的主要原因被歸結到了指揮問題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448團的指揮官是誰,他又有哪些指揮錯誤的地方。448團隸屬於50軍150師,在戰鬥計劃中,150師於3月6日開始進入越南作戰,主要作戰目標為「清剿殘敵、搜繳物資、對烈士遺體的妥善處理」。
在50軍中,共派有三位領導參與指揮,分別是副軍長關豁明、副軍長劉忠和、副政委侯培聚。而在他們之中,關豁明在指揮上的錯誤最為明顯。
首先,他們給隊伍選擇了錯誤的回撤路線。在完成作戰任務後,150師的指揮組內部出現了分歧,師長劉同聲認為,部隊已經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戰任務,不應該節外生枝,應該按照計劃從安全的公路撤軍回國,但關豁明卻認為隊伍的任務完成得不夠出色,應該將任務進行下去,邊撤邊打,於是讓448團沿著那嘎、春惆一線撤退。
對越反擊戰
然而,也正是這一決定讓448團陷入了困境。這條路線層岩疊嶂、地形複雜,極容易讓不熟悉地形的部隊吃虧,可448團仍舊沿著這條路前進,最後遭遇了熟悉地形的越軍攻擊。
其次,在雙方交戰後,指揮者們的指揮過於自負。在這條路上遭遇越軍阻攔後,448團及時向師部報告戰況並提出過要更換路線撤退的要求。這時的戰況已經十分激烈,敵人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對我軍進行火力壓制,導致我方一步步變得被動。
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關豁明等人仍舊認為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所以並未批准更換路線。這就使得448團徹底喪失了撤退的機會,只能苦戰。
戰士
最後,就是指揮者沒有及時地向上級彙報情況,讓上級領導與戰場出現了信息不對稱,進而延誤了最佳的決策時間。在448團遭遇越軍進攻時,關豁明不允許部隊向上級如實的彙報戰況,而且這樣的行為還發生了兩次。
直說要晚些時候到達預定地點匯合,隨後上級開始追問為何會延誤,但關豁明這才讓部隊起草了一份並不十分真實的電報,但這其中隻字未提遇到越軍攔截,只給出確切答覆,正是這一次次的延誤,使得部隊喪失了最好的接應時間。
這些就是關豁明等三人在指揮中所犯下的錯誤。在50軍返回了成都軍區後,經成都軍區批准,撤銷關豁明副軍長職務,其他人也予以了不同程度的警告和工作調離。那除了指揮上的失誤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導致了448團幾百人失蹤、被俘的慘烈結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指揮作戰
第一,448團內沒打過仗的新兵居多。在最開始的部署中未將448團放到越南的戰場上去的原因之一就是考慮到這支隊伍內部很多都是新兵,有的軍齡只有幾個月,甚至更短,他們不像前方的老兵一樣有著豐厚的實戰經驗,甚至缺乏基本的軍事素養,這就使得他們在戰鬥里完全是弱勢的一方。
第二,這支部隊所遇到的越南軍隊是一支精銳部隊。在1979年3月11日這一天,448團遇到了越南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從河內趕來,有著多年的作戰經驗,而且正是狀態最好的時候,加上他們對地形的熟悉和有效利用,很快就壓制了448團的官兵們。
正是這些原因共同造就了448團幾百人失蹤、被俘這一事件,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塊傷疤。在找到了原因與指揮中的失誤之後,再多的責備都沒有意義,我們要做到能夠從失敗里吸取教訓,這才是對這次戰鬥中失去生命的戰士們最好的撫慰。
戰士
以史為鑑
在這場300多人消失,200多人被俘的戰役里,我們能學到的東西確實很多,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到,在戰爭里獨斷專行是不行的。關豁明對這次戰役的失敗結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先是錯誤地估計了戰場形勢,盲目地以為事情並不嚴重,自大且自負地覺得經驗與意志可以幫助部隊渡過難關。
在情況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信息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而關豁明錯誤的傳遞信息更是一場戰爭中致命的選擇,假如為了所謂的「一點小事不用彙報」而延誤信息傳遞,從而導致了戰爭失敗,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再有一點就是要時刻記得「驕兵必敗」四個字。關豁明並不是不會打仗的人,在「七七事變」時,他就已經開始參加對日作戰,在之後的抗日戰爭里也有著自己的一番光輝戰績。在抗美援朝戰爭里,還曾先後參加過五次戰役。
七七事變
這一件件都如同一把雙刃劍,讓他有了自己的成就的同時,卻也使得他有了一顆驕傲之心,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作戰時大意輕敵,釀成慘劇。當然,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也不能只盯著反面,還要肯定豁明一生戎馬,為國家、人民立下赫赫戰功的事實。
如今,國家每天都在走向更加偉大的富強與繁榮,再也不會有人想用武力侵占我們的國土,傷害我們的人民。戰爭看似正在一天天遠離我們的生活,平靜與安逸逐漸成為生活的基調,但我們仍舊要銘記一段段歷史。
那些輝煌的,是我們感嘆祖國強大的最好證據,而一些被看做「恥辱」的,也值得我們認真回憶,從中學習過去的經驗與教訓,這樣會讓我們的國家如同所有華夏兒女期望的那樣一直繁榮昌盛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shNWncBDlXMa8eqGi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