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立未到一年,戰士們征塵尚沒洗盡,鴨綠江邊又傳來了槍聲陣陣。
1950年6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軍壓境,朝鮮隨時有覆滅的危險。以當時的敵對狀態和軍力對比,如果「聯合國軍」控制朝鮮後,戰火燒到我國東北邊界幾乎是指日可待,為消除這種威脅,10月份,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
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啟後,發生了大小戰役無數,但最令人難以忘懷且載入史冊的還屬上甘嶺戰役,這是志願軍堅守防禦戰略方針,創造並依託坑道戰勝強敵的光輝範例。
這場戰役的勝利,使得志願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美國被迫重返談判桌,韓戰停戰進程被極大縮短。在長達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殲敵2.5萬餘人,而自身傷亡不到一半,贏得是乾淨利落。
談到上甘嶺戰役為什麼能贏?戰役的前線指揮、15軍軍長秦基偉在回憶錄中認為,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上級的支持和充足的後勤保障,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哪有不贏的道理。
上甘嶺戰役
談判桌與槍炮聲
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連續進行5次戰役,逐漸擺脫在鴨綠江邊被動挨打的劣勢。通過防守反擊將「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附近。
待到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後,「聯合國軍」已是損失慘重,被迫重啟停戰談判。美國對外侵略的一貫策略是打不贏就談判,以談助打。這次停戰談判的目的依然極為明確,就是通過提出各種無理要求,力爭得到戰場上不能實現的戰略企圖。
他們步步為營,先是獅子大張口,想要直接通過向北劃分軍事分界線攫取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種無理要求中朝代表當然一口拒絕。隨後,美國又以「防衛漢城」為由,要求志願軍退出開城地區,並且異想天開地提出戰俘「自願遣返」原則。
中朝代表在談判時,完全按照毛主席確定的「爭取和,不怕戰,準備拖」方針,同美方代表針尖對麥芒,有理有節,美國占不到絲毫便宜。在這種情形下,美國決策層和情報部門專家一致認為,軍事壓力對中朝方面不起作用,不能指望停戰談判來達到預期目標。
中朝代表談判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日益高漲,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參戰國之間利益衝突也不斷加劇。聯合國第七屆大會將於1952年10月14日召開,屆時將重點討論朝鮮問題,並且美國第34屆總統競選也即將開始。
此時此刻的美國,急需要一場勝仗,以此來緩和各方矛盾,並為美國大選造勢。與此同時,美國還企圖以軍事壓力擺脫被動局面,增加談判籌碼。基於這種考慮,杜魯門要求克拉克在朝鮮戰場「不能減少軍事壓力」。
10月8日,美國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停止停戰談判,並威脅中朝,他們將用「大炮和炸彈」進行後續的辯論。
當時,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朝鮮爭鋒的焦點是五聖山,該山是朝鮮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誰占領五聖山,誰就會奪得先機,實屬兵家必爭之地。急於取得一場勝利的「聯合國軍」對五聖山是志在必得,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在聯合國第七屆大會召開之前幾小時,美軍向全世界宣布發動金化攻勢。
志願軍
事實上,范佛里特為這場戰鬥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他曾專門到前線視察軍隊,勘察地形。從8月開始,美軍就開始進行築路、儲備物資、模擬演習、試探性攻擊等一系列戰爭的前置準備。10月11日至13日,敵人炮兵和空軍開始輪番轟炸我軍陣地。
10月14日凌晨,美軍共集中超過300門火炮進行炮火準備,還出動了40架飛機和27輛坦克。一天內,美軍共發射炮彈30 余萬發、航彈500 余米,上甘嶺主峰被整整削去兩米。
爆炸捲起的碎石、塵土和煙幕形成漆黑的煙瘴,籠罩在志願軍戰場上空。志願軍指戰員被不間斷爆炸衝擊波來回撥弄,根本無法停下來。炮火暫歇,美軍立即出動7個營向志願軍陣地發起衝鋒。
五聖山由志願軍15軍45師駐守,軍長秦基偉早就得到彭德懷的耳提面命,深知這道防線的重要性。
彭德懷
當時兩個高地正面守軍是45師135團9連、1連和8連的 1個排,守衛著僅有3.7平方公里的表面陣地,但在陣地下面,我軍卻築有數十條坑道。戰至16時,我軍各部彈盡力竭。一天時間內,他們共發射子彈近40萬發,投擲手榴彈、手雷近萬枚,每個班僅剩二三人,只好啟用後續部隊投入戰鬥。
戰至10月18日,我45師已投入21個連,每連所剩最多不足30人,傷亡過大被迫退入坑道,表面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19日夜間,45師集中所有部隊、火炮、火箭炮等力量,發起大規模夜襲。
597.9 高地九號陣地上,如電影《上甘嶺》再現那樣,美軍在陣地頂部巨石下修成一個地堡,絕對易守難攻。
19歲苗族戰士龍世昌拎起爆破筒衝上去,途中左腿被炮彈齊膝炸斷,他咬牙把被地堡內敵人推出的爆破筒再杵進去,然後用胸膛頂住,在爆炸的硝煙中與敵人同歸於盡。零號陣地上,七處負傷的黃繼光爬到最後一個地堡前,也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眼。
龍世昌
飛機大炮與坑道「長城」的血腥「辯論」
戰至10月20日,形成志願軍主要在坑道內,「聯合國軍」在大部分表面陣地的對峙局面,戰鬥已進行7天7夜,作戰時間、部隊投入和人員傷亡都大大超出范佛里特的預計。
20日天亮後,發狠的美軍出動30架B-26進行地毯式轟炸,同時投擲燃燒彈,隨即出動地面部隊向上甘嶺發起波浪衝擊。
在擊退敵人40餘次成建制衝鋒後,彈藥耗盡且傷亡過大的志願軍,只得放棄表面陣地,退守坑道。占領表面陣地的「聯合國軍」,針對坑道內的志願軍戰士,用轟炸爆破、土石堵塞、施放毒劑、斷絕水源等一系列毒辣手段,妄圖消滅他們,但在英勇的志願軍面前卻毫無作用。
面對「聯合國軍」的連續進攻,志願軍第 3兵團首長為加強一線作戰的兵力,命令第12軍第31師歸第15軍指揮參加戰鬥,第34師也做好參戰準備。
志願軍
從21日至29日,志願軍共殲敵4700餘人,有效遏止「聯合國軍」的擴張,為實施決定性反擊創造了條件。上甘嶺戰役是我軍持久防禦方針的勝利,坑道工事居功至偉,之所以能發揮出如此巨大作用,主要原因是:
首先,能夠有效保存有生力量,削弱敵人火力優勢。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由於當時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巨大,志願軍在防禦中面臨諸多困難,因而陣地戰成為志願軍的主要作戰形式。
志願軍指戰員發揮聰明才智,他們在山上挖掘「貓耳洞」防禦敵人的空襲和炮火,後來又把「貓耳洞」挖深,並把相近的兩個洞連通,成為「U」形坑道。
受到攻擊就躲進去隱藏,炮聲停歇就衝出來殺傷敵人,防禦和反擊效果極佳,坑道工事被迅速在全軍推廣。志願軍戰士一邊戰鬥,一邊構築總里程比萬里長城還長的朝鮮坑道「地下長城」,創造出一個人類戰爭史的奇蹟!
志願軍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坑道為依託,有力地保存了有生力量,而且不但令敵人無法越雷池一步,還遭到大量殺傷。號稱打敗天下無敵手的美軍也只能低頭,承認世界「頭等陸軍」的位置屬於中國軍隊。
其次,是長期固守和與敵反覆爭奪的基礎。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表面陣地被敵占領時,坑道就成為最後的堅守堡壘。
志願軍將坑道作為作戰基地,囤積大量糧彈等戰略物資,同時不斷派出小分隊,擾動襲擊敵軍,不僅大量消耗陣前之敵,使敵人如坐火山之上,始終不得安寧,惶惶不可終日,同時也為最後的反攻儲備有生力量。
到後期,我軍的坑道築城顯示出極為堅韌的持續力,別無他策的敵人只能硬著頭皮往「無底洞」里填,戰損極大,讓其幾乎無法承受。
上甘嶺戰役
英雄兒女的絕地反擊
從10月30日起,上甘嶺戰役轉入反擊階段。21時志願軍第15軍以7個連兵力向占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的「聯合國軍」發起反擊,激戰至11月1日,殲敵1個營又2個連,除東北山腿陣地外其餘陣地全部恢復。
隨後幾天,「聯合國軍」連續進行猛烈的反擊。志願軍官兵在表面陣地完全被破壞的情況下,以坑道為依託,充分利用山縫、石坎、彈坑等有利地形,不斷進行小規模反擊,殺敵無數,雙方在陣地上進行血肉纏戰,反覆爭奪。
11月11日,我軍開始全面實施反擊,經過數次鏖戰,反覆衝擊,537.7高地北山表面陣地的「聯合國軍」被擊潰,收復失地。同時東北山腿陣地敵軍也全部被殲。
至此,597.9 高地表面陣地全部恢復並得到鞏固。「聯合國軍」 終因傷亡慘重,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反擊。11月25日,志願軍第3兵團指示,上甘嶺地區戰鬥作為戰役性的作戰結束,美軍徹底以失敗而告終。
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之所以能夠贏取勝利,主要原因是:
首先,指戰員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關鍵因素。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與「聯合國軍」特別是美軍根本沒有可比性,戰鬥難度極大。事實上基本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戰士們在戰鬥中根本沒有考慮自身的生死,這種忘我、奉獻精神是致勝的法寶。
特別是坑道作戰的艱苦程度無以復加,不但缺糧、缺彈藥,更難以克服的是缺氧、缺水。後勤物資輸送極為艱難,有時候戰士們渴得只能去舔石頭上的潮氣,這種極端條件下如果沒有頑強意志是絕對無法堅持的。
艱苦時節閃現壯麗人生,在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邱少雲、黃繼光、孫占元等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許多連隊打殘,甚至全員打光,與敵同歸於盡更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多麼令人震撼。
志願軍戰士的偉大氣魄、無上勇敢、聰明智慧,特別是一往無前的獻身精神,在此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戰士不惜此身,敢於浴血死戰,敵人焉有不敗之理。
志願軍戰士
其次,大量炮兵參戰和炮火使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投入所能集中的各類火炮共達五百多門,雖然敵人的火炮數量是我軍的三倍,但志願軍炮兵部隊卻毫不示弱。
他們與步兵密切配合,發揮快、准、狠的攻擊能力,同步兵協調十分默契。步兵指向哪裡,志願軍炮兵的炮彈就射向哪裡,斃傷敵人近1.3萬人,戰績極為輝煌。
最後,後勤保障是最有力的支撐。戰爭的勝負更多地體現在後方支援上,有時候後方的戰鬥,不僅能夠決定前方戰爭的規模,而且也可以決定前方戰爭的成敗。
在上甘嶺戰役中,為支援前方坑道內志願軍的持久作戰,後勤支援戰線也同樣進行著殊死的戰鬥。運輸路線上遍布敵人的炮火攔阻和步兵火力控制,有時送一袋蘿蔔、一個蘋果或者是一桶水的代價,就是無數後勤同志的生命,可見戰況之激烈殘酷。
此時,其他戰線上都相對安靜下來,整個朝鮮甚至是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著上甘嶺。志願軍司令部主管後勤的司令員洪學智親自上陣,全權主抓上甘嶺的後勤保障。
上甘嶺戰役
秦基偉回憶到,當時我們要什麼,上級就給什麼。在上級的全力支持下,當時的15軍能夠做到「兵馬壯、糧彈足」,運輸部隊在敵方火力攻擊下,雖然人員傷亡慘重,但卻依然晝夜不停地前運彈藥、後轉傷員。
軍長秦基偉動情地表示,要給後勤記頭功。
上甘嶺戰役還得到朝鮮人民的巨大支援。她們中有拄著拐杖給傷員送水喂水的斷腿姑娘,有女扮男裝抬擔架救護傷員的「四朵金花」,更有為救護傷員而捨身的老人。
這次被稱為小山頭上的大戰役,其殘酷、血腥程度在近代戰爭史上屈指可數,無論是對抗意志、較量智慧、比拼膽略,最終都是中國將軍勝美國將軍,中國人民志願軍贏「聯合國軍」,大漲國人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