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因病逝世。
對於他的離開,僅僅用悲痛二字,實在難以表達各行各業全國人民的心情。「十里長街送總理」描述的就是1月11日下午,周總理的遺體被靈車載著緩緩駛向八寶山時,數以百萬的人民群眾持條幅、戴白花,迎著一月的寒風,眼含熱淚的送這位好總理最後一程的情景。
關於周總理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而且他故事背後的為人民、為國家服務的精神也已經深深鐫刻在每一代中國人心中,所以今天我們要換一個視角來看周總理人生的最後一程,而這視角的主人公就是被稱為「北京醫院五大名醫」之一的韓宗琦,這位與周總理並無血緣關係的人,卻在周總理逝世後,一手幫助操辦了周總理的後事,這又是為什麼呢?
周總理
因牙結識,憑醫相處
說起韓宗琦的名字,很多人都未曾聽說過,他出生於1923年,是天津人,1947年從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就開始在天津中央醫院任口腔科醫師的一職,後又擔任口腔科副主任、醫教處主任等職位,是一位妙手仁心、醫術精湛的好醫生。他的父親也是著名的牙醫,不知道他選擇成為牙醫是不是也是為了子承父志。
雖然不知道韓宗琦學習醫術是否是受了父親的影響,但我們知道的是,韓宗琦能夠與周總理結識,與他的母親有很大的關係。
1950年,27歲的韓宗琦開始擔任周總理的口腔保健醫生。那時的韓宗琦剛剛畢業,用他的話來講「自己的醫術並不算得上高超。」而他能為總理治療口腔疾病,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母親與總理的妻子鄧穎超曾經是同窗同學,兩人的感情非常好。
那時的她們都就讀於天津女子師範學堂,這種青春里結下的友誼是可以存留一輩子的。後來韓宗琦出生,鄧穎超也在天津組織學生運動,兩家人時常見面,所以那時起兩家之間的關係就非同一般。
鄧穎超
除了母親與「鄧姨」的這一層關係,韓宗琦的父親也在解放前擔任過一些與革命相關的工作,所以在後來,韓宗琦的父親因為局勢原因一家人居無定所時,也是周總理給他們一家找到了住處,讓他們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兩家人之間的情誼就這樣越來越深。
在1950年時,周總理有一顆牙齒繼續治療,後經韓宗琦父親確診,認為需要進行鑲牙治療,但那時韓宗琦父親已經上了年紀,這種需要手眼合一的精密治療已經很難做得出色,所以就把在天津上班的韓宗琦帶到了北京,問道:「你能為總理鑲這種假牙嗎?」
韓宗琦不假思索地回答到:「能。」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字背後,其實是韓宗琦自信且經驗多的表現,畢竟在實習時韓宗琦就已經接受這種高難度的鑲牙工作了。
但老父親還是不太放心,於是就在韓宗琦鑲牙時待在一旁進行指導,最後的鑲牙成果總理十分滿意。從這以後,總理一家的牙齒出了問題,都會找到韓宗琦,來讓他接診。兩家人之間的情誼在這一輩人的身上也開始有了延續。
1974年時,韓宗琦被調到了北京醫院工作,這樣出診也更方便些,不需要再兩地跑了。只是他沒有想到,這段「因牙結識,憑醫相處」的關係,會在兩年後戛然而止。
韓宗琦
總理去世,悲痛不已
1976年1月8日的上午,韓宗琦正在門診忙碌的工作著,快到午休時間時,一列從醫院北門開進來的車隊引起了他的注意,想到能動用車隊的人物,再聯繫起最近總理身體不好的傳聞,韓宗琦隱約感覺到了什麼,他連忙四處打電話詢問,這才得知在上午9時周總理就已經過世了。
韓宗琦急忙趕到了太平間,這時周總理的遺體已經被衛兵保護了起來。韓宗琦作為與周總理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此時自然沒有義務來留下,但他卻選擇留在這裡,因為他知道,接下來的幾天裡,事情必然不會少,如果自己在這裡,起碼可以幫鄧姨分擔分擔,也是送自己長輩、人民的好總理最後一程的機會。所以就這樣,在悲痛中韓宗琦開始參與幫忙處理周總理的後事。
在當天晚上,周總理的遺體開始進行解刨,當被單被掀起時,所有人都被一種難以言說的震驚與悲痛籠罩著,臨終前的周總理就已經是「渾身瘦得皮包骨頭,臉頰凹陷,頭髮稀疏蓬亂,滿臉胡茬,蒼白的臉上滿是褐色的老年斑點」的模樣了。
周總理
誰都不會想到,這樣一位堅強的革命家,會在他的晚年遭受病魔如此這般的侵擾,但即使在最後的艱難歲月里,周總理的心裡還是記掛著國家、人民,想到這裡,在場的人又不禁流下淚來。
在遺體告別的前一天,韓宗琦開始著手為總理整理遺容,可是在看到總理家裡送來衣物的瞬間,大家又陷入了沉默之中。總理家裡送來的衣服是一件舊的發黃的襯衫,但可以看得出來,領口與袖口都經常磨損、清洗,所以還保持著白色。
韓宗琦覺得這樣的衣服太過普通,提出想換一件的想法,但送衣服的人卻表示:「這是最完整的一件了 。」總理因為疾病的折磨,已經瘦弱的沒有了以往的身形,衣服穿上去大了很多,很不合身。所以韓宗琦用別針把衣服的領子整理了一下,這才顯得合身起來。而這還只是最簡單的一步,真正難的是給總理理髮和修面。
為了保證總理的遺容,韓宗琦特意跟給總理刮臉、理髮的師強調,千萬不能刮破皮膚,因為人已經不在了,這時的皮膚破損出血是不會消失的,是會留下印記的,在叮囑了很多次後,才讓師傅開始動手。來得兩位師傅也是給總理生前理髮的師傅,他們見到曾經的總理如今這幅樣子,也覺得悲痛難忍。
周總理
韓宗琦這樣寫道:「最初,薄師傅一邊傷心地哭一邊顫抖著手工作,但她怎麼也刮不下鬍鬚,只好由朱師傅繼續。朱師傅忍住悲痛,小心翼翼地用了近一個小時才把臉刮完,沒有絲毫破損,這時在場的所有人才鬆了一口氣。」
接著又找來醫院的馬燕龍醫生為總理最後整理面容,鄧穎超說:「恩來長期處在病中,還得保留點病容才好,不宜修飾得和健康人一個樣。」馬大夫經驗豐富,很快就把面容整理的恰到好處。
將總理的遺容處理好後,又將他的遺體放到了花叢里,各路記者紛至沓來,給總理拍攝最後的一張照片,直到凌晨才結束拍攝工作。這時的韓宗琦才靜下來,他這樣想:「想到再過兩天遺體就要火化,總理的骨灰就要灑在祖國的江河湖海里了,我心中更是悲痛欲絕…… 」也許人世間的悲痛就是這樣,令人最心痛的有時不是過去,而是少了一個人的未來。
鄧穎超
告別!十里長街送總理
再不舍,也要跟總理說再見。1976年1月10日,周總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醫院舉行,各界人士代表和黨的領導人、國家領導人均參加儀式。儀式現場莊嚴且悲傷,韓宗琦甚至不敢靠近在接待來賓的鄧穎超,因為他知道「只要和她一見面就會引出一場悲傷,這裡面凝結著兩代人的情感。」
在遺體告別儀式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11日的下午,周總理的遺體在群眾的哽咽告別中被送往八寶山,人民的好總理從此變成了一代人記憶,變成了一段段被人民銘記的事跡,就這樣如精神目標般活在中國人的心裡。
在給總理送行很久之後的一天,鄧穎超問韓宗琦:「是誰安排你去做這些事情的? 」韓宗琦說:「當時我可能也考慮到醫務人員在忙著整理總理生前的病歷和總理去世後的總結工作,西花廳家裡的人也都在忙於自己的工作,同時覺得我是晚輩,由我去做這些事情最合適。」鄧穎超聽後說:「我們這輩子沒兒沒女,想不到恩來倒得了你的濟了。」
是啊,不光鄧穎超想不到,我們所有人都想不到,這樣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竟然能夠為總理的後事如此盡心盡力,實在是令人讚嘆,細細想來,韓宗琦為總理做的這些事可能出出於兩點原因,第一點就是他們兩家之間的情誼深厚,作為晚輩的他,看待總理夫婦與看待自己父母並沒有什麼不同。
十里長街送總理
第二點就是在韓宗琦的心裡知道,自己在為誰而做這件事。他不單單是周恩來的醫生、晚輩,還是一個中國人,還是千千萬受過周總理照顧的中國人之一,這樣一位勤儉節約、一心為民的總理,值得韓宗琦代表著人民來幫他走完最後一程。
回憶起那段日子,韓宗琦說:「有誰能像我一樣為周總理做最後的穿衣、整容、守候在身邊……這些是我30多年來所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同時也成為我最難忘的一段回憶。」
如今韓宗琦先生已經於2010年逝世,享年87歲,他的一生為醫療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在拯救了無數人,在他的身上還能看到「為人民服務」這樣精神的傳承。也希望在遙遠天空的另一端,他們能如童話里講述的一般,變成一顆顆璀璨的星,照亮無數華夏子孫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