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穴位,巧解便秘憂

2020-12-03     家庭醫學

原標題:按摩穴位,巧解便秘憂

防治便秘的方法有很多,除了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規律的生活和樂觀的心情,避免久坐,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外,還需中醫辨證予以治療。在做好上述措施的同時,還可進行按摩治療。自我按摩療法簡便易行,且無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自我按摩法能調理腸胃功能,鍛鍊腹肌張力,增強體質,尤其適於慢性便秘的人。但必須堅持早晚各按摩一遍,手法應輕快、靈活,以腹部按摩為主。

抹任脈

圖為膻中穴

圖為中極穴

任脈的位置在兩乳頭之間中點到臍下一掌寬小腹的中點連線。膻中穴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中極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4寸(註:中醫講的同身寸,相當於自身中指中節的長度,下同)。

按摩時患者仰臥或正坐,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從膻中穴沿著任脈(腹部正中)抹到中極穴,方向始終由上向下,操作20次,力量不宜過大,但是要緊貼皮膚。

掌揉天樞穴和大橫穴

圖為大橫穴和天樞穴

天樞穴位於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大橫穴位於腹中部,距臍中4寸。

按摩時將自己兩掌平放於中腹,兩中指正對於臍中,稍加用力後順時針方向揉動,令腹內有熱感為佳。

掌揉中脘穴

圖為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中線,臍上4寸處。按摩時雙腿自然伸直,將右手掌心重疊在左手背上,左手的掌心緊貼於中脘穴上,適當用力揉按30~50次。

點揉腹結穴和氣海穴

圖為腹結穴

腹結穴位於下腹部,大橫穴下l.3寸,距前正中線4寸。氣海穴位於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按摩時將雙手拇指指腹按壓住同側腹結穴後稍加壓力,感到酸脹為佳,然後順時針方向點揉1分鐘;再用一手拇指點揉氣海穴,力度同腹結穴,同樣操作1分鐘。

按揉關元穴

圖為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腹正中線,肚臍下3寸處。按摩時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關元穴上,適當用力按揉30~50次。

順時針摩揉全腹

將兩掌重疊,扣於臍上,稍加用力,沿順時針方向摩揉全腹。摩動30~50圈,以皮膚發熱為佳。注意力度要滲透進腹腔,令腸道能跟隨手掌在腹腔中震動,這樣才能促進腸道蠕動.注意摩揉方向,如果操作方向相反,就會適得其反。

拿捏腹肌

用拇指與其餘四指用力對合,邊拿邊拿捏腹部肌肉30~50次,雙手可同時進行。

推腹外側

兩手分別放在同側的腹外側,以掌根從季肋向下推至腹股溝,反覆做30~50次。

按揉腎俞穴

圖為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按摩時兩手叉腰,拇指向按於同側肋端,中指按於腎俞穴,適當用力按揉30~50次。

推揉腰骶部

兩手五指併攏,反手以掌根附於同側的腰骶部,適當用力自上而下地推擦30~50次,直至腰骶部發熱。

點揉尺澤穴和曲池穴

圖為尺澤穴

圖為曲池穴

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按摩時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尺澤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曲池穴操作同尺澤穴。

此二穴為上肢治便秘要穴,尺澤穴為肺經穴位,曲池穴為大腸經穴位,二者相配能有效促進大便排出,效果顯著。

點揉合谷穴

圖為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拇指尖下便是此穴)。

按摩時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合谷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 。

合谷穴是全身四大保健穴之一,也是清熱止痛的良穴,可以有效緩解因便秘造成的頭暈、飲食不振、情緒煩躁、黃褐斑、痤瘡和腹痛等症。

按揉支溝穴

圖為支溝穴

支溝穴位於前臂背側,陽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按摩時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支溝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

支溝穴是治療便秘的特效穴,各型便秘均可使用。

按揉內庭穴

圖為內庭穴

內庭穴位於足背,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按摩時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內庭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

內庭穴是瀉胃火的效穴,此穴對年輕人過食酒肉辛辣刺激之物所致的便秘效果最好。

揉按足三里穴

圖為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寸處。按摩時兩膝關節自然伸直,用拇指指腹按在同側的足三里穴上,其餘四指緊附於小腿後側,拇指適當用力揉按30~50次。

按揉三陰交穴

圖為三陰交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按摩時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三陰交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

三陰交穴是滋陰潤燥的要穴。特別是用於年老體衰的便秘效果更佳。

以上按摩方法,便秘患者可視具體情況加以選用。但同時應注意配合其他綜合防治措施。只要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收穫和喜悅。長久堅持,便秘會大大緩解或不藥而愈。

(文/王延群)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2EhLHYBdHeNs4ox_W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