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推拿雙管齊下助肩周炎康復

2022-09-01     家庭醫學

原標題:針灸推拿雙管齊下助肩周炎康復

針灸推拿雙管齊下助肩周炎康復

肩周炎的症狀主要是肩臂處疼痛,影響活動能力。發作機理是病變區水腫、瘀血擠壓末梢神經,炎性導致局部代謝物濃度上升作用於痛覺神經,引發劇痛。炎性滲出傷害附近組織,後期結締組織的粘連與增生,造成關節活動困難。

中醫針灸和推拿療法可強化血管功能,協調血液循環,加速分化與清理炎症瘀滯區域的病理代謝物,減少炎性滲出,加速吸收滲出物,減輕腫脹程度,降低其對末梢神經的刺激。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肩周炎的致病因素

1.肩部退行性變化。由於年歲漸長,人體的所有機能均已退化,特別是肩部的退化,使不少中老年人患肩周疾病。

2.慢性勞損。每日勞作時間過久,肩關節易勞損,周圍肌肉結構產生充血、滲出現象,引發肩關節周圍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影響肩關節活動能力。

3.外界環境改變。當肩關節受寒冷刺激時,周圍組織血流變緩,嚴重時可引發肌肉攣縮。可能導致肩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等組織粘連,引發或加劇肩周炎。

4.外傷。外傷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引發患者肩關節疼痛,活動亦受到一定影響。

5.活動不足、姿勢不當。肩關節缺少運動,尤其是上肢長期垂於體側,極易誘發肩周炎。長時間伏案,坐姿不當,導致肩胛骨歪斜,肩峰與肱骨亦由於應力不正常而出現位置變化,慢慢導致肩袖損傷,進而引發肩周炎。

肩周炎的針灸療法

1.陽陵泉。患者若肩部疼痛位置不確定,且存在運動障礙時,可以在此穴下針。如果疼痛位置明確,則可根據經絡辨證依次選取其他穴位施治,則療效更好。

2.條口。此乃中醫前輩們喜歡選擇的傳統穴位,合適50歲上下陽明脈虛、肝腎陰虛且有活動困難的肩周炎患者。

3.魚肩穴。這個穴位處於魚際穴下一點,適用於肩前部疼痛的肩周炎患者。此穴對應肩部經脈所經之處,用針後定有效果。

4.三間穴。對辨證為陽明經的肩周炎患者,選用此穴位有最佳療效。

5.後溪穴。對肩後部疼痛甚至影響到肩胛的肩周炎患者,選取這個穴位下針往往可獲最佳療效。

無法針灸時,用稍帶尖銳的物體刺激相應穴位,也可以取得不錯的療效。

肩周炎的推拿療法

1.舒筋活絡法。患者行端坐體位,推拿人員右手發力,由手腕部起,經過肘、肩推拿到頸部,從上肢、肩內到外側、後側分別推拿。重複做20次以上。

2.滾揉法。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推拿人員採取滾揉法或指揉法,對患側肩前部和上肢內側多次重複推拿,同時讓患肢開展外旋、外展運動;接著讓患者臥位,推拿人員一隻手握住患肢肘部,另外一隻手於腋後部或者肩外側以揉法推拿,同時讓患者進行患肢上舉、內收等運動;然後讓患者仰臥,推拿人員以滾揉法抑或指揉法對患者胸外上部、肩前部施以滾揉;再讓患者坐起身來,協助患肢開展後伸運動。

3.點按穴位法。患者行坐位,推拿人員點按曲池、合谷、缺盆、肩貞、肩船、肩井、肩部、阿是、曲垣、天宗等穴,讓身體某些部位出現酸脹感。

4.環轉播肩法。推拿人員立於患者的患側略靠後位置,一隻手挾制患肩,一隻手托住肘部或握住腕部,以肩關節作軸做環轉動作,幅度從小漸大。接著,一隻手托舉前臂,屈肘,前臀內收,患側手從健肩繞過頭頂、息肩、眼前,重複環繞10次。另一隻手捏拿患肩。

5.上肢被動後扳法。推拿人員立於患者患側略靠前位置,一隻手握住腕部,用肩部頂住患者患側肩前部,另一隻手把患側從前方往背後扳,逐步加力,使其後伸。重複4~5次。

6.背後拉臂法。推拿人員立於患者健側略靠後位置,一隻手扶住健側肩,患者上身前屈;另—只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往健側牽拉,擴大活動區間,以患者可承受為準。

7.提抖法。推拿人員立於患者患側肩外位置。兩手握住患肢腕部略靠上位置。提起患肢,以提抖方式往斜上方牽拉,牽拉時應讓患者事先沉肩屈肘,推拿人員慢慢往斜上方串拉患肢,漸漸加大活動幅度,用力從小漸大。注意不過用力過猛,以免出現意外。

文/楊燊 達州市達川區中醫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1288a95b8f7f3dca35e3525240fff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