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委落實新能源補貼退坡延期,燃料電池、「換電」模式再獲助力

2020-04-24   汽車頭條

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日益呈現出較大的下滑態勢,業內對於包括新能源補貼是否會退坡在內的相關政策走向的關注也愈發迫切,在經歷了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於年初的電動車百人會「口誤」以及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的「澄清」之後,相關部門對於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終於在正式的書面文件上得到落實。

今日(4月23日),國家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以及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通知內容顯示,考慮到技術進步以及規模效應等綜合因素,現決定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的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

具體來看,延續期內,將逐步平緩補貼退坡的力度和節奏,原則上在2020-2022年兩年內,補貼標準將在相對應的前一年基礎上分別退坡10%、20%、30%,且原則上每年補貼規模上限約200萬輛。該通知從發布即日(2020年4月23日)起實施,過渡期直至2020年7月22日。而這一時間節點,也正對應了此前苗圩明確告知外界時所說的「今年7月份不退坡」。

在過渡期內,相關符合2019年技術指標要求,但不符合2020年技術指標要求的銷售上牌車輛,應按照《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9〕138號)對應標準獲取0.5倍補貼;符合2020年技術指標要求的銷售上牌車輛,則按2020年標準補貼。補貼車輛限價規定過渡期後開始執行。2019年6月26日至2020年4月22日推廣的燃料電池汽車則仍按照財建〔2019〕138號規定的過渡期補貼標準執行。

另據通知內容,從2020年起,新能源乘用車企業單次申報清算車輛數量應達到一萬輛,商用車企業單次申報清算車輛數量則應達到一千輛。而補貼政策結束後,對未達到清算車輛數量要求的企業,將安排最終清算。

此外,通知內容顯示,為適當優化技術指標,促進產業做優做強,在技術指標方面將不對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等參數做調整,相應改為提高新能源汽車整車能耗、純電動乘用車純電續駛里程的技術門檻。細化來看,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必須在低於或等於30萬元的價格範圍內,純電動乘用車工況法續駛里程則不得低於300km。而為了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鼓勵「換電」新型商業模式發展,採用「換電模式」的車輛不必受用此規定限制。

而純電動乘用車在30分鐘最高車速、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能耗等指標要求和相應的補貼係數仍以財建〔2019〕138 號的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內容為準。

通知還規定,在2021-2022年內,原則上則繼續保持技術指標總體穩定。此外,通知還鼓勵支持「車電分離」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鼓勵企業進一步提升整車安全性、可靠性,研發生產具有先進底層作業系統、電子電氣系統架構和智能化網聯化特徵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同時對於燃料電池這一相對獨特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範疇,此次通知內容顯示,將對當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調整為選擇有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區域,重點圍繞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開展示範,而中央財政方面也將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有關通知另行發布),其最終目標則是期望藉此實現通過4年左右時間,建立起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的整體產業鏈,並在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有鑒於以往某些地方可能存在的騙補情況,此次通知還明確規定,地方新能源汽車推廣牽頭部門應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強化管理,並且要把補貼核查結果同步公示,接受社會廣泛監督,對於未按要求進行相關審核公示流程的上報資料則不予受理;此外,為切實發揮信息化監管作用,對於數據弄虛作假的相關品牌企業,一經查實一律取消補貼,並且對監管不嚴、造成騙補等問題的地方和企業,也要按規定嚴肅處理。

除了對於新能源汽車補貼範圍及相關限定因素進行細化以外,本次通知也在配套政策措施及全國相關部門用車等方面提出細緻要求,具體要去各部分根據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等條件合理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強化規劃的嚴肅性,確保規劃落實。同時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政府採購力度,機要通信等公務用車除特殊地理環境等因素外原則上採購新能源汽車,優先採購提供新能源汽車的租賃服務,並推動落實新能源汽車免限購、免限行、路權等支持政策,加大柴油貨車治理力度,以求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使用優勢。

從此次通知的全部內容細緻分析外界其實也不難發現,除了對於政策的穩步落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完善,國家也對於燃料電池、「換電」商業模式的發展、氫能、智能網聯化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及整體產業鏈等多維度布局發展的密切關注與重點扶持,由此或也可為整體產業內的相關企業和重要環節提供積極的方向引導。

而對於此前因補貼退坡進而得出政策是導致新能源車市大幅下跌主因之一的產業鏈內相關品牌及企業,今後在外部因素方面也可吃下一粒「定心丸」,只是歸根結底,除了依託政策紅利繼續穩步發展以外,最核心的向上思路其實仍應以提升自身綜合技術實力為根本要義。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方面的最新調研數據顯示,今年3月全國汽車市場的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為5.6萬輛,同比下降49.2%,環比2月則增長4倍;按品牌細分來看,3月獨資與合資新能源表現較強,成為新能源車市的重要力量。結合當前國內新冠疫情已進入相對後期的防控攻堅階段,此時四部委聯合發布的補貼退坡延期通知或可謂「恰逢其時」,對全行業應對多重外部壓力的情形也將有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當然,此次通知也明確只是相關退坡政策會以一種更為平緩的方式進行,面向未來,全面的補貼退坡仍將是等候在前方的「強弱分割線」,外部的支撐終將有不能成為主要依仗的那一天。所以對於很多企業而言,如何藉由當前的形勢,合理安排自身資源優勢,抓住機遇以度過困難局面就顯得尤為關鍵。而過往的經驗教訓其實也已經成為有益的指引,對於一些為騙補而存在的品牌以及相對依賴於補貼的「造車新勢力」們而言,如何切實完善發展自身技術儲備,提升產品實力,仍是正確利用政策紅利的「應有姿勢」。

【版權聲明】本文為汽車頭條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