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政策對電動車們釋放了"關門"信號。
4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與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在第三條中指出,新能源乘用車必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才能享受到補貼。
30萬以下的電動車在新政中僥倖過關,然而30萬以上高端電動車的遭遇卻為他們敲響了警鐘。根據既定計劃,新能源補貼政策將在2022年底徹底退出市場。
為什麼是價格?
在此前的補貼政策中,政策制定者一直以技術性參數作為補貼標準。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金額=Min{里程補貼標準,車輛帶電量×550元}×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調整係數×車輛能耗調整係數。
因此,此前純電動乘用車能否拿到補貼以及拿到多少補貼只與帶電量、能量密度、能耗水平等技術性參數相關。
然而在最新公布的補貼政策中,政策制定者卻首次引入了售價這非技術性參數作為補貼標準。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非技術性參數具有「一票否決權」,這就意味著在2020年7月22日以後,儘管一款電動車完全符合續航里程、能量密度等標準的要求,但由於它的廠商指導價超過30萬元,所以依然不能享受到補貼。
為什麼要設置限價?有關部門對此表示,設置限價是綜合考慮到我國消費者購買力水平、產業發展等因素,為避免補貼資金大量流向奢侈消費,而這正是美國、德國、英國等國通行的做法。
最新的德國補貼政策明確:德國政府和車商將聯手提高和擴大電動汽車財政補助,4萬歐元以下的電動汽車補助提高50%。
在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設置限價是很好的導向型政策,首先是提升補貼效率,補貼主流產品,對豪華高溢價產品減少補貼。同時有利於新能源車提升產品價格競爭力,實現與傳統車價格體系並軌。
為什麼是30萬?
為什麼門檻是30萬元?對此,崔東樹從電池成本的角度出發,論證了30萬元門檻的合理性。
崔東樹表示,新能源乘用車目前所有產品的帶電量在100度以內,按照1000元/度電測算,目前電池成本不超過10萬元,按照電池占整車30-40%去測算,整車總體價格在30萬元左右,由此設定30萬元的價格是合理選擇。
然而造車新勢力的兩位明星創始人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直言,新能源補貼新政策的30萬的門檻是為了限制特斯拉而設計的,但是卻給了特斯拉降價的理由和必要性,標準版可以把價格拉到30萬,補貼後27萬多。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認為特斯拉將下調售價,他預測國產model 3長續航版補貼後會降價到27.75萬元,比當前價格33.9萬下調6.19萬。在何小鵬看來,特斯拉降價後,將對原來15-40萬售價的電動汽車產生較大競爭壓力。
令李想與何小鵬沒有想到的是,特斯拉並沒有下調售價,反而在補貼公布後悄然上調了售價。特斯拉官網顯示,目前標準續航升級版和長續航版的補貼後售價分別為30.355萬元和34.405萬元,相較補貼新政公布前分別上漲了3500元和5000元。
由此,30萬元門檻的真實用意埋沒在了漫天飛舞的觀點中。但從事後的結果來看,特斯拉失去了補貼,並被成功地限制在了30萬元以上,而主銷車型在30萬元以內的自主新能源企業則順利拿到了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蔚來作為唯一主銷車型在30萬元以上的自主電動車企業,也因其換電技術被納入政策支持的範圍,從而有驚無險地享受到了補貼。
30萬,一條生死線
隨著補貼新政的公布,30萬的門檻將演變為新能源市場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就像政策對能量密度的過分追求造成了現在的高續航電動車大行其道一樣,直觀來看,此次政策對30萬以下電動車的過分傾斜也將對未來的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自主企業的高端化之路自此受阻。目前為止,上汽、東風、北汽等自主企業都已推出了旗下的高端純電動品牌,然而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原有的發展規劃勢必會大打折扣。
高端品牌在推出30萬以上的新車時會變得更加謹慎,一個安全而又符合邏輯的做法是將資源投向30萬元以下區間的產品。
這意味著自主企業將在事實上放棄高端市場,30萬元以上市場拱手送人,高端電動品牌將徒有高端之名,而無高端之實。
在未來的高端市場上,我們會看到特斯拉或者奔馳、寶馬等傳統豪華品牌,然而卻很難看到自主品牌的身影,如果非要說一個的話,或許蔚來算一個。
其次,自主品牌擅長的中低端市場將承受壓力。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遭遇,大眾、豐田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他們大舉進攻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時候,定價將成為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將有多款合資純電動車卡在30萬元的門檻上,這樣一來既享受到了補貼,也降低了終端售價,而原本它們並不屬於30萬元以下市場。正如何小鵬預測的那樣,設置30萬元的門檻後,原來15-40萬元售價的電動車競爭壓力只會明顯加大、不會縮小。在這個角度上,30萬的門檻不僅將特斯拉們擋在了門外,也讓僥倖過關的自主企業「壓力山大」。
換個角度來看,高端電動車企在中國市場的「脫補」也給自主車企敲響了警鐘——真正實現新能源產品高端化,就是具備脫離補貼、獨立生存的能力。與此同時,補貼政策「限價30萬元」,政策干預範圍越來越小,自主新能源產品的「溫室空間」越來越小,打造30萬元級產品力已是燃眉之急。值得注意的是,關門時刻已經到來,時間已然不多;今日能關上高端電動車補貼大門,明天就能「脫手」中低端電動車。補貼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市場的認可才是正道。眼下,自主企業已經到了非走出補貼舒適區不可的地步。再不行動,就不用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