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文促汽車消費,北京還要等多久?

2020-04-24   汽車頭條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北京沒新政。

繼廣州、山西等20餘省相繼發布刺激汽車消費政策之後,一度被千呼萬喚的上海新政也出爐了。

4月23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任裘文表示,上海市已重點圍繞6個方面研究制定了促進本市汽車消費若干政策。

具體來說,年內增加4萬個非營業性客車牌照供應額度;對燃油車「以舊換新」給予補貼,消費者報廢或轉出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車,並且新購置國六排放標準燃油車的,給予每輛車4000元補助;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給予「充電補助」,對消費者使用新能源汽車過程中發生的充電費用,給予5000元補;擴大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配套;營造智能汽車消費環境。

被作為車市復甦三寶的優惠、補貼、指標,再一次在上海成功出圈。然而,曾經只有一步之遙的北京,如今汽車政策在哪裡?

3月24日,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發布了一則「北京市正在研究出台刺激汽車消費的措施」。隨後不到24小時,北京市商務局再次發文稱,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良影響,促進消費市場回暖,有人提出有關刺激汽車消費的想法(未經論證,後在內部信息流轉中,因工作不慎被放在網上,多家網站和媒體進行轉載,引發社會關注。

「工作不慎」之後,再無新政苗頭。未來,北京在刺激汽車消費上的政策究竟會是以什麼樣的模式出現?或許,對比同在一個圈層的「上」和「廣」的政策,可以窺伺一二。

簡而言之,二者大體上都集中於指標、補貼、國六換代以及新能源之上。實際上,這也是過去一段時間裡,不論地方還是省市的通用手段,大同小異的優惠,或多或少的優惠,最大的差別恐怕也就是指標發放。

於北京而言,出台新政最大糾結點,亦是在此。該不該發放指標,什麼時候發放指標,發放多少指標等等關卡,都構成了一堵堵難以翻越的高牆。深究其根本原因,無外乎就是一個「堵」字。如果你要問北京最大的特色是什麼,恐怕會有不少人會告訴你,看看在早晚高峰里不間斷式上演的京通快速 「十里長堵」就知道。

不可否認,如今北京汽車的保有量已經可以說是已經處在「爆炸」的紅線邊緣。2019年1月,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控制在620萬輛左右」。然而,同年5月,據北京市交通委統計顯示,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就已經達到621萬輛。

超300萬人參與普通小客車的搖號者,高達2622:1的普通小客車搖號中籤率,超44萬人排隊申領的新能源指標,等待9年時間才能拿。曾經「我在北京都搖號10年了」也並不只是一句供人茶餘飯後的談笑之言。

2019年,北京、成都、重慶、蘇州、上海在汽車保有量榜單上排名前5五且超400萬輛,而廣州、深圳僅排第7名和第14名。其中,第一名的北京比第二名的成都整整高出近74萬輛。換句話說,或許除了北京,誰都可以有發放大量指標的勇氣。

換個角度來看,刺激汽車消費總體上就是為了帶動經濟發展。據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GDP為20650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8%。其中,上海市地區生產總值為7856.62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7%;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7462.2億元,同比下降6.6%;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5228.80億元,同比下降6.8%。

執著於比重小數點後一位的微小變動,實際上是一筆筆數零數到恍惚的高額現金,如此來看,北京GDP其實相對而言下降還算較少。當前,北京最為急迫的似乎更多的是,如何在緩解交通壓力、治理環境大氣以及快速刺激經濟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退一萬步來說,倘若真要將汽車限購政策鬆綁,從新能源汽車切入或許是最佳方式。

日前,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發改委發布《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一次性對2020-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作出明確規定。

三年時間,最後狂歡。無論是國家政策導向,還是引導汽車消費結構變更,亦或是刺激消費穩定經濟,對於如今嗷嗷待哺的整體市場而言,都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上籤。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最終還是繞不過最關鍵的問題,如果有指標,會發放多少?

顯然,曾經惹得滿城風雨的「半年10萬指標」並不現實,但也是不意味著沒有指標。或許,可以大膽猜測一下,按照上海保有量415.8萬輛,發放4萬個指標的比例簡單來算,北京的指標似乎會在5.9萬輛左右。